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8-22
甲状腺癌患者做完手术后,不少人都会心里犯嘀咕:手术结束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会不会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嘉宾介绍
梁智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林岩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 革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
▌第一步:术后病理诊断,定好转科 “基础门槛”
外科手术结束后,判断是否转科的“第一份关键报告”,来自病理科。
陈革主任明确表示,所有手术切除的标本,术后都会第一时间送到病理科梁智勇主任团队手中。梁主任团队会对组织进行细致分析,最终明确三个核心信息:肿瘤具体类型、是否存在转移、转移范围大小。
▌第二步:核医学科 “两道筛选”,确定是否适合接收
即便临床初步建议转科,核医学科也会通过“两道筛选” 定去向,林岩松主任对此做了明确说明:
筛选 1:看病理类型,仅接收适合碘 - 131 治疗者
核医学科核心治疗手段为碘 - 131 治疗,但仅适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患者;未分化癌、髓样癌患者明确不适用,而病理类型需由病理科裁定,确保治疗方向准确。
筛选 2:评双重风险,聚焦需进一步干预者
因手术无法解决所有临床风险,需通过 “双重风险评估” 判断是否需后续治疗。
风险 1:死亡风险看 TNM 分期
依据TNM 分期(按原发肿瘤大小 T、区域淋巴结受累 N、远处转移 M 评估),其中 T 和 N 需病理诊断支撑。四期患者十年生存率约 60%,一期达 98%-99%,核医学科主要关注TNM 分期较高、死亡风险高的患者。
风险 2:复发风险看病理细节
需结合肿瘤大小、被膜侵犯(超声 / CT/PET 难发现)、单 / 多灶、脉管侵犯、淋巴结侵犯情况(有无 / 直径)等病理细节,确定复发风险等级,核医学科主要接收复发风险中高危患者,降低复发概率。
▌关键总结:病理是“核心依据”,缺了它就没法定方向
甲状腺癌术后转不转核医学科,本质是“病理诊断定基础、风险分层定去向”——从病理科的报告到核医学科的双重筛选,每一步都围绕客观医学指标,既不盲目转科,也不遗漏需要干预的患者,这正是精准治疗的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