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科普了,病理》│甲状腺癌外科术后要转核医学科?

来源:CHTV百姓健康 2025-08-22

甲状腺癌患者做完手术后,不少人都会心里犯嘀咕:手术结束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会不会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嘉宾介绍


梁智勇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


林岩松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 革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


▌第一步:术后病理诊断,定好转科 “基础门槛”


外科手术结束后,判断是否转科的“第一份关键报告”,来自病理科。


陈革主任明确表示,所有手术切除的标本,术后都会第一时间送到病理科梁智勇主任团队手中。梁主任团队会对组织进行细致分析,最终明确三个核心信息:肿瘤具体类型、是否存在转移、转移范围大小。


这些信息会成为临床评估的核心依据 —— 当患者术后回到临床,医生会结合病理结果给病情分级,若分级偏上(提示病情需进一步干预),才会启动转核医学科的初步考量。

▌第二步:核医学科 “两道筛选”,确定是否适合接收


即便临床初步建议转科,核医学科也会通过“两道筛选” 定去向,林岩松主任对此做了明确说明:


筛选 1:看病理类型,仅接收适合碘 - 131 治疗者


核医学科核心治疗手段为碘 - 131 治疗,但仅适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患者;未分化癌、髓样癌患者明确不适用,而病理类型需由病理科裁定,确保治疗方向准确。


筛选 2:评双重风险,聚焦需进一步干预者


因手术无法解决所有临床风险,需通过 “双重风险评估” 判断是否需后续治疗。


风险 1:死亡风险看 TNM 分期


依据TNM 分期(按原发肿瘤大小 T、区域淋巴结受累 N、远处转移 M 评估),其中 T 和 N 需病理诊断支撑。四期患者十年生存率约 60%,一期达 98%-99%,核医学科主要关注TNM 分期较高、死亡风险高的患者。


风险 2:复发风险看病理细节


需结合肿瘤大小、被膜侵犯(超声 / CT/PET 难发现)、单 / 多灶、脉管侵犯、淋巴结侵犯情况(有无 / 直径)等病理细节,确定复发风险等级,核医学科主要接收复发风险中高危患者,降低复发概率。


▌关键总结:病理是“核心依据”,缺了它就没法定方向


甲状腺癌术后转不转核医学科,本质是“病理诊断定基础、风险分层定去向”——从病理科的报告到核医学科的双重筛选,每一步都围绕客观医学指标,既不盲目转科,也不遗漏需要干预的患者,这正是精准治疗的核心原则。


视频链接:《科普了,病理》│甲状腺癌外科术后要转核医学科?

相关阅读

相关栏目

健康中国行动

在线访谈

名医堂

名院风采

院长论坛

专题节目

药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