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先行,融合创新——韩为东教授解读医防融合生物疗法临床应用标准体系建设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9-18 18:08:01
2025年9月14日,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与医学论坛网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上,正式启动了生物疗法临床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这一项目的启动,不仅为我国生物疗法领域“规范发展”提供关键解决方案,更标志着我国基因与细胞治疗技术(GCT)从“技术探索”迈向“标准化临床转化”的新阶段。
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治疗科韩为东教授介绍了《医防融合:生物疗法临床应用标准体系项目》,深入阐述了该项目的设立背景、核心目标与实施路径。

韩为东教授
政策+临床双轮驱动,
生物疗法标准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图源:韩为东教授演讲幻灯
“但法律落地需要技术标准支撑,这正是我们启动项目的核心原因。”韩为东教授认为,当前生物疗法领域仍面临五大痛点:一是实施条件差异显著,不同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在设施设备、实验标准、操作流程上“各自为战”,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相互间可比性不足;二是从业人员资质缺失统一标准,缺乏系统性培训、考核与认证体系,难以保障临床操作规范性;三是伦理法规待完善,真实世界研究(RWS)的伦理审查与数据管理在多数医院仍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四是转化应用准入混乱,不排除个别未经临床前充分验证的产品进入临床,埋下安全隐患;五是技术评价标准缺位,缺乏基于真实世界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模型,细胞产品活性检测无国家标准品,质控与溯源体系尚未建立。
韩为东教授强调:“如今政策东风已至,我们不能再因标准缺失错失机遇。”随着生物疗法应用场景从肿瘤拓展至慢病、抗衰老等领域,建立统一标准既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底线要求,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及此次项目的政策背景,韩为东教授透露了一段“7年磨一剑”的历程。早在2018年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指导下,他牵头的生物治疗专委会就组织国内50余位基础与临床专家,启动《生物医疗新技术管理条例》(暂定名)起草工作。该《条例》先后历经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多部门、多层级专业人士的多轮反复论证,意见征求,最终为此次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草案)》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有了法律框架,更要填充技术细节。韩为东教授介绍,作为项目核心牵头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已为标准体系建设奠定坚实临床基础。202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在国内率先成立“CAR-T细胞诊疗中心”,通过“血液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多学科协作模式,开设首个“CAR-T细胞治疗多学科门诊(MDT)”。
标准不是“束缚”,
而是“护航舰”
韩为东教授详细解读了项目方案,明确以“医防融合”为核心,通过四大任务构建生物疗法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门诊建设标准化研究。制定生物疗法门诊建设标准,明确临床准入、安全应用、疗效评估等核心规范;第二,临床应用质量标准研究。建立生物疗法医师、技师资格认证体系,覆盖质控、应用、服务全流程职业技能。“未来不是‘会做CAR-T就能上岗’,而是要通过考核认证,掌握细胞制备、质量检测、不良反应处理等全流程技能。”韩为东教授强调,这一体系将服务于三甲医院与区域医疗中心;第三,数据共建共享与监管平台研究。搭建“院前-院中-院外”全流程数据整合平台,打破数据孤岛;第四,“医产学研”融合模式研究。建立“医院-企业-CRO”三级协作网络,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
图源:韩为东教授演讲幻灯
图源:韩为东教授演讲幻灯
生物疗法助力医防融合新突破
“生物疗法的终极目标,不是治已病,而是防未病。”韩为东教授在演讲结尾强调,项目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规范行业,更在于推动医防融合——通过标准化生物疗法,建立重大疾病“早筛-干预-随访”全周期管理体系。例如,针对家族遗传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可通过基因检测筛选高风险人群,早期应用免疫细胞疗法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实现“关口前移”;针对慢性肝病、糖尿病等慢病,探索基因与细胞等先进疗法修复受损组织,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终末期并发症发生率。
韩为东教授演讲
生物疗法的春天已经到来,法规与标准体系就是“春风”,将使更多患者受益。韩为东教授介绍,项目将分三阶段推进:2025-2026年完成核心标准制定与10家示范基地建设,期望在2027年实现全国协作网络全覆盖,2028年形成可推广至全球的“中国标准”。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完善,我国生物疗法将不仅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更在规范上引领全球,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陆士新医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