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小野公二解密癌细胞前沿疗法——硼中子治疗学
来源:陆士新医学基金会2025-09-17 14:22:35
当晚期肿瘤患者面临手术无法切除、化疗药耐药、放疗后再复发等,陷入“难治性恶性肿瘤病变”的困境阶段,一种能精准“锁定”癌细胞并实现“定向爆破”的治疗技术,正在为他们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2025年9月14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上,大阪医科药科大学BNCT联合临床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小野公二带来了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的深度解读。本次论坛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和医学论坛网共同承办。会上,小野教授分享了题为“硼中子俘获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的报告,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了BNCT,这项被业内称为“下一代精准放疗”的技术究竟如何突破传统肿瘤治疗瓶颈?又将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哪些改变?
像“导弹”一样精准击杀癌细胞,
对其周边的正常细胞几乎零损伤
“传统放疗如同‘地毯式轰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难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而BNCT则是‘精准制导导弹’,只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小野公二教授用生动的比喻揭开了BNCT技术的核心优势。这项早在1936年就被提出的治疗理念,其关键在于硼核与中子的“专属反应”:当进入人体的硼药物在癌细胞内富集后,外部照射的热中子或超热中子会与其发生核反应,释放出两种粒子。
这两种粒子的“杀伤力”极具特点——能量高而且射程极短,仅相当于一个癌细胞的直径,能在癌细胞内部释放大量能量,直接破坏其DNA结构,实现“定点清除”;同时,它们具有高线性能量转移(LET)、高相对生物学效应,且对缺氧癌细胞同样有效,完美解决了传统放疗对缺氧肿瘤疗效差的痛点。BNCT最大的突破在于“细胞级精准度”,临床上癌细胞内硼浓度达到50-100ppm,正常组织硼浓度接近0ppm时,就能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绞杀”,因而BNCT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率远远低于常规放疗。
在实际治疗中,硼药物的“靶向性”是关键。小野公二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BPA(L-p-硼苯丙氨酸),能通过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L-氨基转运蛋白LAT1“主动钻进”癌细胞,且毒性极低。这种“药物+中子”的双重靶向机制,让BNCT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癌细胞选择性疗法”,这也是其区别于质子重离子治疗的核心优势之一。
从1932年中子被发现,到如今成为纳入医保的成熟疗法,BNCT走过了近90年的探索之路。小野公二教授梳理了这项技术的关键里程碑,每一步都标志着“精准抗癌”的重大突破。
1987年,世界首例恶性黑色素瘤接受BNCT治疗,首次验证了BPA-BNCT的临床可行性,让这项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1991年,18F-BPA PET技术,更是为BNCT装上了“精准导航仪”——通过检测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硼摄取比(T/N),医生能精准筛选适合治疗的患者,还能实时监测硼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避免无效治疗,让BNCT从“经验治疗”迈向“精准个体化治疗”,大幅提升了治疗成功率。
真正让BNCT“出圈”的,是京都大学的突破性研究。2001年,京都大学利用反应堆中子源成功治疗复发性头颈癌,相关成果在2002年德国国际会议上公布后,引发全球关注。此后20余年,京都大学小野公二教授团队着手开发及利用加速器中子源进行BNCT临床治验及开发工作,累计治疗591例患者,涵盖恶性黑色素瘤、恶性脑瘤、肝癌、乳腺癌等多种难治性肿瘤,病例数和癌症类型均居世界第一。更令人振奋的是,2020年3月,BNCT治疗复发及局部晚期头颈癌获日本监管机构批准,同年6月正式纳入医保——这意味着这项“天价技术”开始走向普惠,让更多患者用得起。
临床成果:
头颈癌1年生存率最高达67%,
胶质瘤治疗突破传统极限
数据是检验治疗技术临床价值的核心标准,小野公二教授围绕BNCT在临床中的应用,分享了关键临床试验结果。对于复发及局部晚期头颈癌,2013-2019年的临床试验表明,BNCT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体积显著减小,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日本JG002试验(2015-2020)结果显示,接受BNCT治疗的患者1年生存率达79.2%,中位生存期18.9个月,远超传统贝伐珠单抗(BEV)治疗的效果。尽管目前因“假进展”检测技术局限暂未获批,但小野公二透露,针对胶质瘤的BNCT三期临床试验已计划于今年启动,“有望解决胶质瘤治疗的世界性难题”。
大阪医科药科大学的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了BNCT的广泛有效性。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该机构共治疗72例患者,总体缓解率(ORR)高达80.5%,其中44.4%实现完全缓解。而在全球范围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东北南部BNCT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临床数据也显示,BNCT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均能实现“高缓解、低损伤”。
未来可期:
加速器中子源落地中国,
多技术革新让治疗更便捷
“BNCT的未来,不仅在于治疗更多癌症类型,更在于让技术触达更多地区。”小野公二教授指出,过去BNCT依赖反应堆中子源,设备庞大、成本高昂,限制了其普及。而如今,加速器中子源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这种设备体积更小、成本更低,且采用铍靶材(熔点和沸点高、导热性好,中子产生效率高且伽马射线少),能稳定提供高质量中子源,为BNCT走向基层医院奠定基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BNCT领域的布局已紧追国际步伐。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启动加速器BNCT设备的临床研究,部分机构已开展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未来3-5年,中国患者有望在家门口接受BNCT治疗。
最后,小野公二教授展望了BNCT的未来发展方向。他提到了使用延伸照射筒的新尝试,这种技术可以缩短辐照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并且能够增加中子通量。他还介绍了多门(2门)照射的概念,通过比较单门和双门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展示了多门照射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从精准杀伤到普惠普及,BNCT正在改写肿瘤治疗的格局。”小野公二教授强调,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全球合作的深入,这项技术有望在肺癌、胰腺癌、胆管癌等更多难治性肿瘤中取得突破。而在本次服贸会论坛上,BNCT的热议也让业界看到:肿瘤治疗正从“有效”向“精准、微创、普惠”迈进,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类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