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酒依赖:被酒精困住的人生,如何科学挣脱?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8-30 16:14:41

"小酌怡情"是许多人对饮酒的认知,但当酒杯从"怡情"变成"必需",当饮酒从"选择"变成"失控",酒依赖便悄然缠上了身。作为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临床中见过太多被酒精摧毁的家庭与人生——原本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因酗酒丢了工作,和睦的夫妻因丈夫嗜酒而离婚,年迈的父母为酗酒的子女痛哭流涕。酒依赖并非"意志力薄弱"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慢性脑疾病。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酒依赖的成因、危害与科学应对策略,帮助读者走出认知误区,为自己或身边的人点亮康复之路。



杨娟妮 主治医师


西安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硕士,

毕业于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曾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科研修,对于临床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现任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第三届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妇女保健学会委员。


酒依赖:不只是"爱喝酒",

更是大脑的病变

图片
图片

酒依赖在医学上称为"酒精使用障碍",是由于长期反复饮酒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表现为对酒精的强烈渴求、耐受性增加和戒断反应的精神心理疾病。中国酒依赖的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趋势。


酒依赖的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无法":

● 无法控制饮酒量:明明只想喝两杯,却不知不觉喝到酩酊大醉;

● 无法停止饮酒:多次尝试戒酒却以失败告终,甚至出现"不喝就难受"的戒断反应;

● 无法正常生活:饮酒优先于工作、家庭和健康,即便出现肝损伤、家庭矛盾仍无法戒酒。


酒精如何改变大脑?当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带来短暂的愉悦感。长期饮酒会导致大脑奖赏系统重构——就像给大脑"踩油门"的同时"松刹车":一方面多巴胺受体敏感性下降(需要更多酒精才能产生愉悦),另一方面前额叶皮层调控能力减弱(无法抑制饮酒冲动)。这就是为什么酒依赖者会陷入"越喝越想喝,越喝越难戒"的恶性循环。


警惕!酒依赖的"温柔陷阱"

与严重危害

图片
图片

酒依赖的形成往往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从逢年过节小酌,到朋友聚会必喝,再到独自在家也要饮酒解闷,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临床发现,以下六大信号提示可能已形成酒依赖:

● 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饮酒("晨饮"现象)

● 为避免手抖、心慌等不适而饮酒("解醉酒"行为)

● 多次发誓戒酒却坚持不超过3天

● 因饮酒错过重要工作或家庭活动

● 酒后出现失忆(断片)但仍继续饮酒

● 家人强烈反对仍无法减少饮酒量


酒精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多系统的"立体打击":

● 肝脏首当其冲: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

● 神经系统受损: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小脑变性(走路不稳如踩棉花)、韦尼克脑病(眼肌麻痹、精神异常);

● 心血管灾难:酒精性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高血压、脑梗死风险增加;

● 精神心理问题:抑郁、焦虑、易怒成为常态,自杀风险是常人的数倍,严重戒断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家庭社会危害:谎言、争吵、家暴,最终妻离子散;迟到、旷工、失业接踵而至;打架斗殴、危险驾驶,最终被社会边缘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戒断综合征"的危险。突然停酒可能出现手抖、出汗、恶心等轻度症状,严重者会发生癫痫、谵妄(意识模糊、幻觉、高热)等致命反应。因此戒酒必须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科学应对:

酒依赖的"三级治疗体系"

图片
图片

酒依赖的治疗需要"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绝非简单的"意志力考验"。现代医学已形成成熟的"三级治疗体系":


(一)医学脱瘾:安全度过戒断期


戒酒的第一步是医学脱瘾,即通过药物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最危险的戒断期(通常需要7-10天)。常用药物包括:

苯二氮䓬类药物:有效控制戒断期的震颤、抽搐和焦虑,是国际公认的一线用药;

● 维生素B1:预防和治疗韦尼克脑病(酒依赖者普遍缺乏维生素B1);

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严重酒依赖者需住院治疗,因为戒断期可能出现高热、心律失常甚至谵妄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临床数据显示,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的医学脱瘾成功率可达90%以上,而自行在家戒酒的失败率超过85%,且存在猝死风险。


(二)药物维持:给大脑"装上刹车"


脱瘾成功后,防止复饮是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约50%的患者在结束治疗3个月后开始在此饮酒,目前可用于酒精依赖维持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戒酒硫:抑制乙醛脱氢酶,建立“饮酒=痛苦”的条件反射,使饮酒者望而却步;

● 纳曲酮:阻断酒精带来的欣快感("喝酒没味道");

● 阿坎酸钙:调节谷氨酸系统,减轻戒断期的渴求感。


除上述口服药外,现纳曲酮植入剂在酒精成瘾防复吸的治疗中已较为成熟,六个月长效的持续作用,显著改善了酒精依赖者的依从性和高复发问题。


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常疗程为6-12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只是"拐杖",不能替代心理治疗和自我管理。


(三)心理康复:重建健康生活方式


酒依赖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模式的紊乱,心理治疗如同"行为矫正器",帮助患者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临床证实有效的心理疗法包括:

● 动机强化治疗:激发内在戒酒动机,解决矛盾心理,增强改变信心;

● 认知行为治疗:识别饮酒的触发因素(如压力、朋友聚会),改变错误信念,学习应对技巧(如"当朋友劝酒时,我可以说'我正在吃头孢'");

● 家庭治疗:指导家属避免"指责-妥协-放任"的错误互动模式,建立"表达关心而非控制"的沟通方式。


互助团体如"匿名戒酒会"(AA)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分享康复经验、彼此监督鼓励,患者能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给家属的行动指南:

如何科学帮助酒依赖亲人

图片
图片

许多家属面对酒依赖的亲人时,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围追堵截"(藏酒、翻包、争吵),要么"放任不管"(眼不见心不烦)。其实,科学的帮助应该是"有边界的支持",具体可遵循"三不三做"原则:


三个不做:

1. 不指责羞辱(不说"你真没用""全家都被你害了")

2. 不替代承担后果(如替他向单位请假、偿还酒债)

3. 不与醉酒者争吵(此时对方大脑前额叶功能抑制,理性沟通无效)


三个要做:

1. 收集证据(记录饮酒量、酒后行为、体检报告),平静呈现事实

2. 设定底线(如"家里不能存放酒精""醉酒后不能开车")

3. 提供选择("你可以选择现在去医院,或者明天我们一起去")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持续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意识模糊(呼之不应)、抽搐发作、呕血黑便(消化道出血)。记住:家属的职责是"帮助者"而非"拯救者",保持自身情绪稳定才能持续提供支持。


康复之路:

从"戒断酒精"到"重建人生"

图片
图片

戒酒不是目的,而是重建健康人生的开始。临床发现,成功康复的酒依赖者往往具备三个特质:明确的康复动机(为了孩子、为了健康)、可行的替代行为(用运动、钓鱼等爱好替代饮酒)、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复饮,这是疾病特点决定的"正常现象",而非"意志力失败"。关键是从复饮中学习:"这次为什么会喝酒?下次如何避免?"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用药,酒依赖康复也需要根据复发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医生,我想对正在挣扎的酒依赖者说:酒精依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就像高血压需要吃药、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一样,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戒酒之路或许艰难,但当你重新找回清晰的头脑、稳定的情绪和温馨的家庭时,你会发现:摆脱酒精的人生,远比沉醉其中更自由、更值得。


参考文献


[1]温鑫,邹伟,董浩.中西医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焦虑症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23,32(06):495-500.DOI:10.13936/j.cnki.cjdd1992.2023.06.001

[2]张进唯,吴紫阳,张志玲,等.酒精戒断综合征药物治疗管理路径的制订[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4,22(04):1-5.

作者:杨娟妮 西安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