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不及防,当高血压遇到脑卒中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31 10:14:53
高血压,这一常见慢性疾病常被称为“无声杀手”,与脑卒中(俗称“中风”)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危险的联系。当高血压长期对血管造成慢性损害时,脑卒中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理解这种关系并科学管理血压,是卒中患者守护生命线、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许小伟 副主任医师
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卒中救治同质化
发展创新联盟”委员
南通市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通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南通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南通市卒中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在神经系统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颅内外血管狭窄成形、颅内动脉瘤栓塞等神经介入手术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等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绝非仅仅是“血压高点”那么简单。它通过持续高压,对全身血管、尤其是脆弱的脑血管进行着日复一日的破坏:
●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内皮,使其受损,胆固醇等物质更易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使脑血管狭窄、堵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主要元凶。
● 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弹性降低:长期高压迫使血管壁增厚、硬化,失去弹性(医学上称“玻璃样变”)。脆弱的血管在血压剧烈波动时极易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 损伤细小穿支动脉:高血压特别容易损伤脑内深部细小的穿支动脉,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虽病灶小但数量多或位置关键,同样严重影响功能。
● 促进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也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堵塞远端脑血管。
危害警示: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3-4倍!超过8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它不仅是首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更是导致卒中复发、残疾乃至死亡的“幕后黑手”。
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要点
当脑卒中突然发作,血压往往因应激反应而飙升。此时,血压管理如同在风暴中心航行,策略需极其谨慎,目标并非“越低越好”,而是“个体化、平稳化”: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 AHA/ASA推荐:静脉溶栓前应控制血压≤185/110 mmHg,且溶栓后24h内应保持血压<180/105 mmHg。结合国情,《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推荐准备溶栓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 mmHg。
● 未接受溶栓/取栓者:急性期(通常指发病后24-48小时)除非血压极高(如>220/120 mmHg)或有严重心衰、主动脉夹层等急需降压的合并症,否则通常不主张积极快速降压。此时适度升高的血压有助于维持梗死区域周边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降压目标值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基础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综合判断,通常建议谨慎降至<220/120 mmHg,且在最初24小时内降压幅度不宜超过15%。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对于脑实质出血患者,迅速、平稳地控制血压以减少持续出血和血肿扩大至关重要。目标收缩压通常设定在<140 mmHg(需在医生严密监护下进行),且降压过程需平稳,避免血压骤降。
核心原则:急性期血压管理极其复杂且个体化,患者及家属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务必严格遵循神经科医生的专业指导。
长期血压管理策略
度过急性期,进入康复和预防复发阶段,长期、严格、平稳地控制血压成为卒中患者(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的“生命线”:
1、目标值更严格
对于卒中幸存者,血压控制目标通常要求<130/80 mmHg,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更低(由医生评估确定)。这比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要求更为严格。
2、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 低盐饮食(DASH饮食):每日食盐摄入<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加工食品、调味品中的隐形盐。
● 规律运动:在医生允许下,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 健康体重:维持BMI在18.5-23.9 kg/m²,腰围达标(男<90cm,女<85cm)。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酒精摄入越少越好。
● 心态平和:管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3、药物治疗是关键
● 长期坚持服药:即使血压已降至正常,也必须遵医嘱终身服药。自行停药是导致血压反弹、卒中复发的重大隐患!
● 优选药物:医生通常会选择既能强效降压又能提供额外器官保护(如保护心脏、肾脏、脑血管)的药物,常用五大类降压药(ACEI/ARB, CCB, 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或其组合。具体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 平稳降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冲击。
4、定期监测不可少
● 家庭自测血压:养成规律自测习惯(晨起、睡前等),记录血压日记。
● 定期复诊: 按时到医院复诊,评估血压控制情况、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及时调整方案。
综合管理,提升生活质量
高血压和脑卒中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血压,还需关注:
● 血脂达标:尤其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血糖控制:管理好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通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如房颤患者)。
● 康复训练:积极进行肢体、言语、认知等功能康复。
● 心理支持:正视疾病,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总结
高血压与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组合,通过科学的血压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的医疗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我们呼吁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重视起来,积极行动,守护自己的健康。生命之弦,需用心呵护;血压平稳,方能安度余生。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血压测量,每一次服药,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23-559.
2、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濮月华,荆京,等.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01):64-71.
3、刘智,荣杰.关注高血压预防脑卒中[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5,(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