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高龄血压管理新视角:80岁后,150/90mmHg可能是更安全的起跑线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31 10:10:39

老年高血压的管理正经历着观念的重要转变,尤其是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血压控制的“安全线”需要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将150/90 mmHg作为这一群体的起始控制目标,可能比盲目追求更低数值更能平衡风险与获益。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深刻理解——随着血管老化、调节功能减退,过度降压可能引发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反而增加跌倒、晕厥等意外风险。


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55%,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不足15%。这组数据不仅反映出防治工作的艰巨,更揭示出一个普遍问题: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许多人尚未摆脱传统认知的束缚,既存在过度干预的倾向,也存在放任不管的误区,这些都让高龄长者的健康暴露在潜在风险中。



米亚非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博士,教授

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台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要专业特长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治疗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介入学组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心血管介入诊疗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卒中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台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

台州市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训基地冠脉介入导师


拨开迷雾:

老年血压管理的认知误


追根溯源,老年高血压管理的现实困境,往往与三个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密切相关。


第一个常见误区是“越理想越好”论,即认为血压必须严格控制在120/80 mmHg的“理想标准”才安全。这种观念忽略了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调节能力减弱的特点,就像78岁的李大爷,虽然血压“完美达标”,却因过度降压导致晨起头晕甚至跌倒,背后正是血管衰老与血压过低的双重影响。


第二个误区是“随龄升高”论,不少人觉得“年纪大了血压高点正常”,无需刻意干预。但事实上,老年高血压并非简单的生理老化现象,而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病变,它会悄然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是脑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源头,堪称“沉默的健康杀手”。


第三个误区是“无症状免管”论,因高血压常无显著不适而忽视规律监测和治疗。需要警惕的是,老年高血压的“无症状性”不代表无危害,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靶器官损害。定期监测、及时干预,才是避免风险的关键。



这些误区相互交织,既让部分老人承受了过度降压的代价,也让另一部分人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时机,成为老年高血压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循证指引:

年龄不同,标准不同


国际权威指南已摒弃“一刀切”的血压控制标准,转而高度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需遵循差异化的管理目标。对于65~79岁的老年人,起始治疗的阈值为≥140/90 mmHg,基本目标值设定为<140/90 mmHg,若身体耐受良好,可进一步将目标降至<130/80 mmHg。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起始治疗阈值调整为收缩压≥150 mmHg,初步目标值为<150/90 mmHg,耐受良好者可尝试降至<140/90 mmHg。


对于生活能力下降、营养不良或多病共存的衰弱老年人,起始治疗阈值需提高至收缩压≥160 mmHg,目标范围则为<150 mmHg(收缩压),且不宜低于130 mmHg(收缩压)。尤为重要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收缩压不应低于130 mmHg,过度降压可能导致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引发头晕、跌倒等严重后果,因此150/90 mmHg应视为安全的起始控制线,140/90 mmHg则是理想目标而非最低要求。


精准施策:

超越数值的个体化评估维度


制定降压方案需超越单一的血压数值,进行多维度的个体化评估。脉压差是反映血管弹性的“晴雨表”,当脉压差超过60 mmHg时,提示动脉硬化显著,即便收缩压达标,心血管风险仍较高,此时优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能改善血管弹性的药物。血压的昼夜节律同样不容忽视,清晨高血压(≥135 mmHg)和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反杓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医生常会建议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全天情况。



肌肉质量是容易被忽视的“血压调节器”,肌少症会削弱血压调控能力——肌肉质量下降10%,收缩压波动可增加3~5 mmHg,对此类老人,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往往比单纯加药更有效。此外,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成为血压升高的“无形推手”,孤独、焦虑等情绪问题会刺激神经导致血压波动,鼓励老人参与棋牌、广场舞等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对稳定血压同样重要。


基石稳固:

非药物干预的核心地位


改变生活方式是管理老年高血压的根基。在饮食方面,推荐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富含水果、蔬菜、蛋白质,同时坚持低脂、低糖、低盐原则;每日钠摄入量需严格控制在2g以内(相当于氯化钠5g),钾摄入量应超过3.5g,镁摄入量需超过350mg——镁缺乏可能导致夜间高血压。坚持DASH饮食模式,收缩压平均可下降11 mmHg,舒张压下降5 mmHg,最快2周即可见效,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运动方面,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建议每周进行5-7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抗阻训练如靠墙静蹲、弹力带练习可每周2-3次;若采用每日30分钟等长抗阻训练加太极拳、每周5天的组合方式,降压效果堪比单药治疗,可降低收缩压8~10 mmHg。


监测方面,建议选用通过国际标准(ESH)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晨起服药前、晚间睡前各测2次,间隔1分钟,同时记录卧、立位血压,警惕立位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Hg的体位性低血压。


药物选择:

个体化与合理应用


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需遵循“小剂量、缓慢、联合、适度、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的原则。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是老年高血压,尤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优选药物之一,其优势在于长效平稳,半衰期在老年人中可达50小时,能改善动脉顺应性,适合合并冠心病或心绞痛的患者。用药方案上,起始剂量为2.5~10mg/日,高龄或衰弱老人建议从2.5mg起始。联合用药时,首选钙通道阻滞剂与ACEI/ARB/ARNI联用,可减轻前者可能引起的踝部水肿;次选钙通道阻滞剂与小剂量利尿剂(如12.5mg/日的氢氯噻嗪)组合,适合盐敏感人群;若血压仍未达标,可采用钙通道阻滞剂、ARB与利尿剂的三药方案。


目标:

健康老龄化的血压管理逻辑


真正的健康老年,不仅要求血压数值达标,更需维持器官有效灌注与血管调节储备。例如,60岁后血压长期稳定在130-139/80~85 mmHg、脉压差<60 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且清晨无突升的长者,其血管系统往往保有良好的弹性与适应性。实现综合管理需构建三大支柱:定期全面评估,包括年度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硬化情况,监测血脂(LDL-C<2.6mmol/L)和血糖(空腹<7.0mmol/L);关注症状重于数字,对血压“达标”却头晕乏力者,需评估是否存在血压调节功能障碍,解决方案常在于增强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整合传统医学,耳穴埋豆、降压操等中医方法可作为高龄衰弱老人辅助稳定血压的选择。



特别警示:

亟需就医的危急信号


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务必立即就医:收缩压持续>180 mmHg或<110 mmHg;服药后频发眩晕或跌倒;家庭自测晨峰血压>160 mmHg;新发胸痛、呼吸困难或肢体麻木无力;出现明显脚踝水肿(可能与药物相关)。这些信号往往提示病情变化或潜在风险,及时就医可避免严重后果。


结语


老年血压管理,如同在过高的峭壁与过低的深渊间寻求一条精妙的平衡索道。药物能调节冰冷的数字,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重塑血管生命力的根本:减盐增钾的智慧饮食、持之以恒的抗阻运动、积极阳光的社交心态——这“黄金三位一体”的干预方案,才是延展健康寿命的核心密钥。科学管理血压,其真谛并非与数值锱铢必较,而是与岁月达成智慧的共融。


参考文献

[1] 张梅, 吴静, 张笑, 等.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与控制状况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0): 1780-178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7): 603-700.

[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 24(1): 1-23.

[4] 杨晨, 何华娟, 李建蒲, 等.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肌少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5): 4381-4388.

作者:米亚非 台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