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别让“蛇缠腰”缠上身——一文读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8 10:52:27

带状疱疹,民间俗称“缠腰龙”“蛇缠腰”,其实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疼痛性皮肤病。很多患者误以为皮疹消退就代表疾病痊愈,殊不知病毒对神经造成的损伤可能会持续存在,进而导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这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治疗策略以及患者自我管理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应对,避免长期遭受疼痛困扰。




李祥林 主治医师


昆山市宗仁卿纪念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曾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4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


带状疱疹:

不只是皮肤病,更是神经损伤


(一)病毒如何“潜伏”并攻击神经?


● 初次感染:多数人在儿童时期感染VZV,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


● 病毒再激活: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年龄增长、疲劳、压力、疾病或药物抑制免疫系统时,病毒便会重新激活,沿着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神经损伤机制:


● 直接破坏:病毒复制导致神经纤维炎症、脱髓鞘(神经“绝缘层”损坏),甚至神经元死亡。 


● 敏化作用:受损神经持续异常放电,疼痛信号被放大,形成“疼痛记忆”。


(二)为什么皮疹好了,疼痛还在?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被定义为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其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年龄:60岁以上患者约30%会发生PHN,70岁以上高达50%。


● 急性期疼痛程度:初期疼痛越剧烈,PHN风险越高。


● 皮疹范围:面部(三叉神经)或躯干大面积疱疹更易遗留神经痛。


早期干预:

阻断神经损伤的关键窗口


(一)黄金治疗期:发病72小时内


●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神经损伤,但需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启用。


● 镇痛治疗:早期控制疼痛可降低中枢敏化风险,避免疼痛慢性化。 


(二)忽视治疗的后果


● 神经结构重塑:长期疼痛会导致脊髓和大脑痛觉通路异常重构,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 心理影响:约40%的PHN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

治疗及预防策略


(一)药物治疗


主要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整为主,药物治疗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 一线药物:


√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调节钙通道,减少异常神经放电。 


√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抑制疼痛信号上传。 


√ 局部利多卡因贴剂:适用于局部刺痛或烧灼感。 


● 二线药物:


√ 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羟考酮):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警惕成瘾性。


(二)微创介入治疗:难治性疼痛的突破口


对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以下方案: 


● 神经阻滞:在疼痛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激素,短期阻断疼痛信号。 


● 射频消融/脉冲射频:选择性破坏痛觉神经纤维,或调节神经功能。 


● 脊髓电刺激(SCS):植入电极调节脊髓痛觉传导,适用于顽固性PHN。 


(三)其他辅助疗法


● 物理治疗: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超声波治疗等。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疼痛相关的焦虑抑郁。 


(四)预防:疫苗接种与生活方式调整


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和接种疫苗。


●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不仅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还能减轻发病时的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 生活方式调整:增强免疫力是预防带状疱疹的重要措施。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也能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自我管理:

助力神经修复与生活质量提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康复不仅依赖医疗干预,科学的自我管理同样是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疼痛困扰的重要环节。患者及家属可从以下方面开展自我护理:


(一)规范治疗,定期随访


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接受规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中医治疗等。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疼痛变化和神经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阻断疼痛慢性化进程。


(二)营养支持,增强免疫


均衡的营养摄入是修复神经损伤、提升免疫力的基础。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C(如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 E(如坚果、植物油)和锌(如海鲜、瘦肉)的食物,为神经修复提供原料;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减少炎症反应对神经的持续刺激。


(三)适度运动,改善功能


规律的适度运动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和神经血液循环。推荐每天进行 30 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瑜伽、太极或八段锦等轻柔运动能放松身心,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敏感性,助力疼痛管理。


(四)情绪调节,缓解压力


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加重神经敏感性,影响疼痛恢复。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兴趣爱好培养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进一步干扰神经修复和生活质量。


(五)睡眠管理,促进修复


良好的睡眠是神经修复和身体恢复的重要保障。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刺激性食物,可通过温水泡脚、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若疼痛或睡眠障碍持续存在,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结语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非“忍忍就能好”,其本质是神经损伤。早抗病毒、早镇痛、早修复,同时配合规范的自我护理,是防治的关键。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遭受此病的困扰,请务必及时前往疼痛科或神经内科就诊,科学治疗才能避免长期痛苦。请记住,疼痛不必硬扛,现代医学与自我呵护双管齐下,能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2):1033-1040.

2、于双,王东梅.知否,知否,应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2-16(008).

作者:李祥林 昆山市宗仁卿纪念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