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高压很高,低压不高?有什么危害?

2025-07-27 22:53:07

78岁的谢爷爷患高血压多年了,平时十分规律地监测血压,他拿着记录的数据来到老年科门诊,询问医生:“我的血压高压总在140-150 mmHg,低压却总是60 mmHg左右,压差这么大正常吗?我的降压药需不需要调整啊?”



其实,类似这样“高压高、低压低”的血压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高低悬殊”背后的秘密。


老年人常见的血压模式是收缩压(高压)显著升高而舒张压(低压)正常甚至偏低,医学上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这种现象在65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普遍,约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60%-70%,80岁以上人群比例更高。因此深入理解其成因、危害与应对方法,对老年人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陈斌 主任医师


北流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健康医疗组专家

广西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

广西医学会第十届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玉林市卒中学会副会长

玉林市医学会老年学会分会常务委员


血压“高低分化”的核心原因

图片
图片

老年人血压呈现“高压高、低压不高”的分化状态,是血管、心脏及全身代谢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弹性减弱、顺应性降低,就像一根原本柔软的橡胶管慢慢变硬、变脆。当心脏收缩射血时,动脉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有效缓冲,导致收缩压升高;而心脏舒张时,动脉回缩力量不足,舒张压难以升高,甚至可能偏低。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不能完全关闭,会使部分血液在心脏舒张期从主动脉倒流回左心室,导致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充盈和射血。同时,由于舒张期主动脉内的血液回流,主动脉内的压力下降,导致舒张压降低,而收缩压可能因心脏代偿性收缩加强而升高。


● 贫血:老年人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慢性失血等原因易患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组织器官缺氧,机体会通过加快心跳、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心脏收缩力增强,收缩压升高。但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外周阻力相对减小,舒张压可能不高甚至偏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代谢率增高,心脏负担加重,心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升高。同时,由于代谢亢进,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可能正常或偏低。


● 其他因素: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血管弹性进一步减退,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或降低。此外,老年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等,也可能影响血压的调节,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健康风险与潜在危害

图片
图片

●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升高会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心脏射血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长期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 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收缩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会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同时,舒张压过低可能使肾脏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 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会引起脑血管病变,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疾病的风险。


给老年人的特别提醒

图片
图片

1、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同时增加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豆类等,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控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控制血压和改善血脂代谢也有益。


● 适度运动: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小哑铃、仰卧起坐等。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老年人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 kg/m²的正常范围内。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要限制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如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维持心理平衡,有助于血压稳定。


●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持续升高的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具体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症、血压水平等综合考虑,以达到有效控制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 定期监测血压: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1-2次,如血压波动较大或调整药物期间,应适当增加测量频率。同时,建议使用家用血压计进行家庭自测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特别注意


● 药物治疗原则

√ 小剂量起始:通常从常规剂量的1/2开始;

√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如钙拮抗剂(氨氯地平)、ARB类(厄贝沙坦);

√ 避免过度降压:舒张压不宜低于60mmHg;

√ 联合用药:必要时CCB+利尿剂等组合。


● 非药物干预

√ 限盐:每日钠摄入<5g(约一啤酒瓶盖);

√ 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坚果、深海鱼;

√ 适度运动: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

√ 认知训练:降低应激反应导致的血压波动。


● 监测与管理

√ 定期家庭血压监测(早晚各一次);

√ 每年评估动脉硬化程度(如脉搏波传导速度);

√ 综合管理合并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防跌倒。


图片

总结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健康的“隐形威胁”,其核心成因是血管老化与功能退化,背后潜藏着心脑肾损伤的多重风险。但只要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就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属而言,重视“高压高、低压不高”的异常信号,及时就医、主动管理,才能让衰老过程更健康、更有质量。记住,高血压可防可控,科学应对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07): 603-700.

[2]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 31(6): 508-528.

作者:陈斌 北流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