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空调房也会中暑?“冷中暑”专找这类人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3 18:06:00
据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近日,一名26岁女子连续数日在空调房熬夜写论文,直至上课才外出。随后,她便出现头晕呕吐、浑身无力,指发麻的症状。医生称其是“冷中暑”——冷热交替导致脑血管痉挛,进而诱发急性脑梗。
无独有偶,去年8月,武汉一9岁男童,游泳后频繁进出空调房与高温街头,出现剧烈呕吐、冷汗、腹痛、乏力等症状,被紧急送至医院,医生诊断为“冷中暑”。
通常情况下,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中会容易引发中暑,但上述这种因冷热环境交替刺激引发的中暑却鲜为人知。
什么是“冷中暑”
“冷中暑”并非医学标准术语,其本质仍是中暑,是人体散热机制在剧烈温度变化下失效或紊乱的结果。具体来说:人在低温空调房、冷饮刺激等“冷环境”里待得过久,体温调节中枢被“冻”得反应迟钝,一旦突然进入高温户外或剧烈运动后,身体无法快速启动散热机制,结果体内热量反而越积越多,出现类似中暑的一系列症状。
1. 先“冷麻痹”:低温+无汗→外周血管收缩、汗腺“停工”,体温中枢进入“省电模式”。
2. 后“热爆炸”:突然遇热→血管来不及扩张、汗腺来不及开工,散热跟不上产热,核心温度升高。
“冷中暑”的高危人群
儿童和老人群体: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娇嫩、血管敏感,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中枢反应变慢,血管弹性下降,二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冷中暑”;
有基础病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长期患病群体,因身体应对环境压力能力下降,也容易“冷中暑”;
频繁温差切换工作者:户外劳动者、运动员等高强度工作者,例如外卖员需频繁出入商场和店家,持续产热多,进入低温环境时体温急剧下降,“冷中暑”风险会显著增加。
如何预防“冷中暑”
“冷中暑“常常发生在冷热交替间,因此,想要预防也并不难。
1.控制温差≤5 ℃
空调房设定温度≥26℃,且与室外温度差不超过5℃。外出前10–15 min先关闭空调,开窗通风,让身体“预适应”。
2. 避免冷风直吹,重点部位要保暖
后颈、肚脐、腰背部是人体散热/保温的关键区。在空调房内备薄外套或披肩,避免冷风直吹这些部位。
3.注意补水,冰饮要适量
每日饮水≥2.5 L,少量多次喝温水或常温电解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冰镇饮料刺激血管痉挛。
4.通风换气要定时
每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减少长时间密闭低温环境对汗腺的“冷冻”麻痹,维持体温调节活性,也避免密闭空间空气污浊。
5.生姜红糖水
专家建议,生姜红糖水或姜汤对“冷中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适量饮用。
6.锻炼身体
1.http://www.kepu.gov.cn/newspaper/2025-07/04/content_364957.html
2.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5/0722/c14739-40527029.html
3.https://hb.sina.cn/news/2024-08-02/detail-inchhaex689816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