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复发预防指“难”:医生告诉您5个核心行动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2025-07-22 18:14:46

很多卒中患者出院时都会松口气:“总算熬过来了。”但临床数据却敲响警钟:卒中后1年的累计复发率为11.1%,5年时为26.4%,10年可达39.2%。更令人揪心的是,复发患者病情可能比首次更重,致残率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这意味着,卒中后的康复不是终点,而是预防复发的“新起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指标波动、用药间断、生活疏忽,都可能成为复发的“导火索”。
医生常说:预防复发比治疗更重要,也更难——难就难在它需要长期坚持多维度管理,而不是单一措施的维系。接下来的5个核心行动,正是无数临床案例验证过的“防复发密码”,看懂、做到,就能为血管健康上把“安全锁”。

宋海庆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二届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颅脑损伤评价质控工作组副组长
北京市西城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执行主任
行动1:血脂达标,
为血管“清障”又“护脑”
有人担心“血脂太低会增加脑出血风险”,但研究明确显示,在指南推荐的目标值范围内(1.4-1.8 mmol/L),脑出血风险并未升高;即使LDL-C降至1.0 mmol/L 以下,只要同时控制好血压,出血风险也不会明显增加。关键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达标,既不能“嫌麻烦停药”,也不必“因担忧过度减量”。
行动2:坚持药物“组合拳”,
缺一味都可能“失守”
卒中患者最需要的是“不复发”,而这离不开药物的“联合作战”——每种药都有明确分工,缺了谁,防线都可能出漏洞。
降脂药(如他汀)的作用是减少血管内的“胆固醇斑块”,就像清道夫定期清理管道水垢,避免斑块破裂引发堵塞;抗栓药(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突然形成,相当于给血管加了“防堵滤网”;降压药和降糖药则负责保护血管内皮的“韧性”,高血压会像高压水枪冲击血管壁,高血糖会像强酸腐蚀血管,这两种药能让血管处于稳定状态,减少破裂风险。

记住,遵医嘱用药不是“麻烦”,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守住健康。
行动3:“三查”监测是“晴雨表”,
数据比感觉靠谱
别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查”,很多危险因素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比如LDL-C悄悄升高时,身体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斑块却在悄悄变大;血压偶尔超标时可能只是轻微头晕,却在反复冲击血管壁。这些指标就像血管的“晴雨表”,及时反馈给医生,才能调整治疗方案,守住防线。
行动4:坚持“四限”生活,
习惯决定血管寿命
卒中患者最需要的是让血管“少受伤”,而“四限”(包括限盐、限油、限糖、限烟)正是通过减少危险因素,为血管提供保护。高盐饮食会让血压升高,就像给血管持续增压,长期可能导致血管壁变脆。

其实这并不难:用限盐勺控制每天盐量(约一啤酒瓶盖),炒菜选橄榄油或茶籽油,少喝甜饮料(一瓶含糖饮料的含糖量约50g),想抽烟时用口香糖替代。这些改变看似微小,却能通过减少血管损伤、稳定血压血糖,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记住,“四限”不是约束,而是用日常习惯为血管“减负”,坚持得越久,血管越稳定。
行动5:按时随访是“安全阀”,
别等症状才就诊
结语:从今天开始,把“防复发”变成日常
预防复发不用等“以后”,现在就能行动:
● 今天:在手机设用药提醒,确保降脂、抗栓、控慢病药准时吃,不遗漏;
● 本周:准备一个记录本,定期记下血压、血糖值,就诊时带给医生;
● 还要记得:定时复查,预约神经内科门诊,带上近期的各项指标记录数据和检查单,请医生评估治疗效果。
卒中复发虽然可怕,但只要把这5个行动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能牢牢守住健康。记住:前五篇文章反复强调的“综合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一个数据、每一次用药、每一次复查积累起来的“安全网”——织得越密,复发的风险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