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术后管理:除血脂外,血压、血糖和运动怎么做?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1 18:30:16

曾有不少患者疑问,自己每天坚持吃降脂药,血脂也一直控制得较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头晕、肢体发麻,甚至卒中复发的情况?这背后的关键在于,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通常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血脂、血压、血糖等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控制血脂,就像只修补了堤坝的一处缺口,却忽视了其他可能溃堤的薄弱环节。
我国一项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明确指出,我国卒中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认知和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仍明显偏低,很多人只重视降脂治疗,却对血压波动、血糖异常和运动康复缺乏足够关注。在这种“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下,即便血脂达标,其他危险因素仍可能悄悄侵蚀血管健康,为卒中复发埋下隐患。多项国际权威指南指出,综合管理(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的联合控制和科学运动的配合)是预防卒中复发的基础。这种综合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二届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颅脑损伤评价质控工作组副组长
北京市西城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执行主任
血压:血管的“压力计”,卒中术后更要盯紧刻度
很多卒中患者出院时都会带回一句医嘱:“记得测血压。”但真正把这句话放在心上的人并不多。一项对2,054例脑卒中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43%的患者出院时就合并高血压,可6个月后复查时,33%的患者仍未能做好血压管理;另一项数据更触目惊心:卒中患者出院后,只有42%能把血压稳定在140/90 mmHg以下,这个控制率和普通高血压患者几乎没差别。
为什么血压这么重要?对于卒中患者而言,脑血管就像逐渐老化的水管,长期高压冲击会让血管壁变脆、变薄——血压越高,血管承受的“冲击力”越大,不仅可能让原本脆弱的斑块破裂引发脑梗死,还可能直接冲破血管导致脑出血。有研究证实,降低血压可使复发性卒中风险降低25%~30%。与血压水平<140/90 mmHg的标准管理相比,将血压强化降低至<130/80 mmHg可显著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
血糖:血管的“腐蚀剂”,高一点都可能伤根基
“我没糖尿病,血糖不用管吧?”这是很多非糖尿病卒中患者常说的话。但数据可不这么认为:对卒中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发现,3个月后仍有37.5%的人患有糖尿病,还有27.1%存在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血糖偏高但没到糖尿病标准)。更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27倍,出血性卒中则是1.56倍。
管理血糖不用“一刀切”: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更要测餐后2小时血糖(别超过10.0 mmol/L);没有糖尿病的患者,出院后也要定期查空腹血糖(最好<6.1 mmol/L),避免“隐性高血糖”偷袭;饮食上少喝甜饮料、少吃精米白面,多吃杂粮和绿叶菜,这些日常饮食中的小调整比吃药更能帮血糖“稳下来”。(注:具体目标需医生根据您的年龄、健康状况和低血糖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
运动:康复的“催化剂”,动对了才能防复发
“刚做完手术,一动就头晕,还是躺着安全。”这种想法让很多卒中患者陷入了“越不动越弱”的恶性循环。其实,适当运动不仅能帮肢体恢复,更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血糖,是防复发的“免费疫苗”。
运动的关键在“循序渐进”: 建议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可以从床上翻身、坐起开始,慢慢过渡到床边站立、扶着走;1个月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每天进行30分钟的平缓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速度以“能说话不喘气”为宜;3个月后,再根据体力增加强度,比如骑自行车、做简单的抗阻训练(举矿泉水瓶)。
[1] Zhuo Y, Wu J, Qu Y, et al. Clinic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within two years: A cohort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20;99(26):e20830.
[2] Zhong X, Li L, Ye Q, et al. Cog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1 year after discharge in Southwest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Front Neurol. 2025;15:1488180.[3] Kleindorfer DO, Towfighi A, Chaturvedi S, et al. 2021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21;52(7):e364-e467.
[4] Dawson J, Béjot Y, Christensen LM, et al.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guideline on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long-term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ischa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Eur Stroke J. 2022;7(3):I-II.
[5] Roumie C L, Ofner S, Ross J S, et al. Prevalence of inadequat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mong veteran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hospitalizati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1, 4: 399-407.
[6] Volpe M, Tocci G. Redefining blood pressure targets in high-risk patients?: lessons from coronary endpoints in recen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Am J Hypertens, 2011, 24: 1060-1068.
[7] Kitagawa K.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for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Hypertens Res. 2022 Jun;45(6):936-943.
[8] Mancia G, Kreutz R, Brunström M, et al. 2023 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ndor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and the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 (ERA). J Hypertens. 2023;41(12):1874-2071.
[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10] 《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预防及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07):649-65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2021-9].
[1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6).
[13] Dobkin BH. Training and exercise to drive poststroke recovery. Nat Clin Pract Neurol. 2008 Feb;4(2):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