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酷暑难耐去泳池避暑?这几个 “隐形风险” 要警惕!专家手把手教你科学防护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0 19:06:31

近日,气温持续走高,游泳成了许多人青睐的避暑健身方式。然而,在这份清凉畅快背后,健康与安全隐患可能悄然潜伏。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提醒,游泳若忽视防护,不仅可能感染传染病,还可能受到意外伤害。如何科学规避风险?且听专家如何说。



游泳时需警惕的健康与安全风险


不少人以为泳池水看着清澈就绝对安全,其实不然 —— 看似干净的环境中可能藏着两类风险:传染病与意外伤害。


传染病风险是最常见的“隐形威胁”。泳池作为公共水域,若消毒不到位,病原体容易滋生。接触被污染的水可能引发红眼病,出现眼睛发红、瘙痒、分泌物增多。耳道进水后清洁不及时,会诱发中耳炎,表现为耳痛、耳鸣;不慎吞咽池水,还可能感染胃肠道疾病,导致腹泻、呕吐。


意外伤害也是值得警惕的一个方面。泳池边地面湿滑,嬉戏或行走不慎易摔伤、扭伤;下水前未充分热身,肌肉紧张可能引发抽筋,水中突发抽筋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增加溺水风险。此外,游泳时间过长或泳姿不当,会加重肌肉、关节负担,可能造成拉伤。


从准备到离场的个人防护


下水前:做好“两项检查”


一是检查自身健康。有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或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人,不宜游泳,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危险。感冒、发烧时也应暂缓下水,避免污染池水。


二是检查场所卫生。正规泳池会公示水质检测结果(如游离性余氯、浊度等)。同时用感官判断:若室内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可能余氯超标),或池水浑浊、能见度低(可能杂质过多),建议更换场所,这类环境感染风险更高。


游泳中:把握“三个关键”


关键一:充分热身。通过拉伸四肢、活动腰腹等全身运动,放松肌肉、促进循环,减少抽筋、扭伤概率。初学者避免一入水就做剧烈动作,需循序渐进。


关键二:用好防护装备。泳帽可减少头发污染水质,保护头皮;泳镜隔绝池水与眼球,降低红眼病风险;耳塞减少耳道进水,预防中耳炎。



关键三:科学运动、守规则。控制时长,避免体力透支;适当变换泳姿,减少关节压力。同时,泳池内不追逐打闹,行走放慢速度防滑倒;不随意吐痰、排尿,共同维护水质。


离场后:做好“两件事”


一是及时清洁。上岸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全身,减少残留消毒剂或病原体;轻轻擦干耳道水分(可用棉签轻吸,避免深入),降低中耳炎风险。


二是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发热、腹泻、眼红、耳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并告知医生近期游泳史,帮助快速判断病因。


游泳场馆需筑牢卫生防线


公众安全畅游,离不开场馆的规范管理。潘力军强调,游泳场所的经营者也要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做好场馆管理。核心是做好水质维护:定期检测浊度、游离性余氯等指标,确保在标准范围内;定期换水、及时补水,避免污染物累积。此外,配备浸脚池、淋浴间等设施,定期清洁消毒更衣室、储物柜等公共区域,切断传播链条,为公众提供健康环境。


泳池再清凉,安全先抓牢。做好防护,夏天才能游得踏实!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 “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