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脂除防卒中,还能守护记忆力和思维?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0 10:53:16

很多人以为,吃他汀控制血脂只是为了防止脑卒中后再次发作,但这只是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片面认知。他汀类药物对大脑的守护,远不止于阻挡下一次血管事件的突袭——它更在悄然捍卫着认知功能的疆域。
临床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一些患者卒中后肢体恢复良好,却慢慢出现记不住药名、算不清账目的情况——这正是血脂异常悄悄损害脑功能的信号。研究显示,卒中患者罹患痴呆的风险是无卒中人群的近50倍,而规范的血脂管理能显著延缓这一进程。
所以,强化降脂不仅是在防卒中复发,更是在为大脑的“年轻态”上保险。

宋海庆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二届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颅脑损伤评价质控工作组副组长
北京市西城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执行主任
坏胆固醇如何“偷”走你的记忆力?
大脑虽只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气和能量,这依赖于密集的脑血管网络维持供血。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超标,会像锈蚀管道的铁锈般沉积在血管壁,不仅堵塞主干血管引发卒中,更会慢性损伤脑内微小血管。这种损伤会导致脑组织长期“慢性缺氧”,神经细胞逐渐萎缩,进而发展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严重时进展为血管性痴呆。
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卒中后血糖每升高10 mg/dL,患者每年的衰老程度比血糖正常的人群快0.4个月(12天)。而那些血糖持续偏高患者,其大脑每年的衰老速度较血糖达标人群快2个月!更严峻的是,约18.4%的卒中患者在1年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而首次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1年患病率更是高达38%~60%。
PSCI根据认知受损程度可分为非痴呆型(PSCIND)和痴呆型(PSD):前者仅表现为轻度记忆或执行功能下降,而后者会出现显著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影像学研究发现,这类患者通常存在脑白质病变或内侧颞叶萎缩,而这些改变与长期血脂异常导致的小血管病变直接相关。
七大认知预警:
注意大脑发出的“血脂警报”
当脑血管因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出现慢性损伤时,认知功能的衰退会通过多个维度逐步显现,这些信号如同大脑发出的“求救密码”,需要及时识别:
1. 执行功能的“指挥失灵”: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计划与组织能力的退化,如做饭时忘记先洗菜还是先切菜,或理财时反复算错账目。这种“决策迟缓”表现为多任务处理困难——比如边听新闻边摘菜时会突然停滞,本质是大脑额叶-纹状体环路因缺血导致调控能力下降。更隐蔽的是“隐性执行障碍”,患者外表看似正常,但在完成购物清单规划等任务时会暴露逻辑漏洞。
2. 注意力与信息处理的“缓冲延迟”:注意力难以集中是早期常见信号,患者可能在看电视时频繁走神,对话时需要他人重复提醒。阅读报纸时无法连贯理解段落含义,类似网络信号弱时的视频卡顿。这一现象与脑白质病变导致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直接相关。研究显示,约67%的卒中患者会出现这种信息处理速度的下降,且与梗死部位无关,影响卒中后的日常生活。
3. 记忆系统的“近事遗忘”:典型表现为“刚放下的东西就找不到”,对近期约会、服药时间等“近事”记忆衰退显著,而对几十年前的往事仍有清晰印象。更特殊的是“情节记忆”受损:能记住参加过聚会,却遗忘具体细节(如谁在场、说了什么),这与内侧颞叶结构因慢性缺血发生萎缩有关。当出现“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时,往往提示记忆环路已发生器质性损伤。
4. 语言功能的“编码障碍”:左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易出现“找词困难”,例如指着水杯却无法说出名称(命名性失语),或能听懂他人语言但无法自我表达(运动性失语)。严重时会出现复杂句子理解障碍,如无法执行“先关灯再开窗”的指令。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非流利性语言,说话断断续续,如同电报句式。
5. 视空间与定向的“坐标紊乱”:右侧半球卒中患者更易出现视空间障碍,表现为无法完成画钟试验——不能正确标注数字位置或指针角度。穿衣时可能将衬衫里外穿反,外出时在熟悉的街区迷路。更严重者会“不认识家人面孔”,这与枕叶-颞叶视觉通路的血供不足直接相关。
6. 情绪与行为的“隐性波动”:约43%的患者会出现情绪调节异常,表现为莫名抑郁、焦虑或易怒,部分人则呈现“情感淡漠”,如对家人关心减少、活动参与度降低等。这种“隐藏性障碍”在常规交流中不易察觉,但通过认知测试可见情绪调控相关脑区(如前额叶)的功能异常。
科学守护:
给大脑 “上保险” 的血脂方案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给出明确分层目标:极高危人群 [包括已确诊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脑卒中/TIA患者,或合并糖尿病、严重颈动脉狭窄等高风险因素者] LDL-C目标值为<1.8 mmol/L (70 mg/dL) 或较基线降低≥50%;高危人群 [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但尚未确诊ASCVD者] LDL-C目标值为<2.6 mmol/L。其他血脂指标参考值如下表。
表 其他血脂指标参考值
监测需形成科学闭环:启动降脂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血脂,若LDL-C连续两次<1.4 mmol/L,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半药物剂量,避免“过度降脂”。同时要兼顾血压(<140/90 mmHg)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0%)的管理,因为高血压会放大血脂对血管的损害。
结语
坚持科学降脂,本质是在进行一项“大脑健康投资”。数据显示,规范管理血脂的卒中患者,5年内认知功能保持稳定的比例比未达标者高40%。下次复查血脂时,不妨多关注一个维度:这些数值不仅代表血管通畅度,更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健康评分”。在医生指导下将血脂控制在目标值,就是给未来的自己送上的最好礼物——让我们不仅能走稳路,更能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美好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Kuvås KR, Saltvedt I, Aam S, et al. The Risk of Selection Bias in a Clinical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Results from the Norwegian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Stroke (Nor-COAST) Study. Clin Epidemiol. 2020;12:1327-1336.
2. Levine DA, Chen B, Galecki AT,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Vascular Risk Factor Levels and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Stroke Survivors. JAMA Netw Open. 2023;6(5):e2313879.
3.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J].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4):376-389.
4.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ternet]. Toronto (ON):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 2023 [cited 2025 Jul 3].
5.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gnitive effects [Internet]. Dallas (TX):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2023 [cited 2025 Jul 3].
6. Craig L, Hoo ZL, Yan TZ, Wardlaw J, Quinn TJ.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ischaemic or mixed stroke popula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2 Feb;93(2):180-187.
7.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gnitive effects [Internet]. Dallas (TX):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3 [cited 2025 Jul 3].
8. Vlachos G, Ihle-Hansen H, Bruun Wyller T, Brækhus A, Mangset M, Hamre C, Fure B.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first-ever mild stroke: The syndrome of hidden impairments. J Rehabil Med. 2021;53(1):jrm001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2021-9].
10.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J].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4):44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