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降压药长期吃会伤肝肾?揭秘高血压患者的五大认知陷阱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0 10:44:25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发病是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


1、遗传因素:约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基因多态性影响肾脏排钠、血管张力调节等;


2、环境因素:高盐饮食,钠摄入过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分泌炎症因子,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长期压力过大,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管收缩增强;


3、继发性病因:肾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炎等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内分泌性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



高镜颜 主治医师


铁力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

从事内科工作多年,擅长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降压药伤肝肾?

真相:可控风险远小于高血压危害


(一)药物代谢机制

多数降压药(如ACEI/ARB、钙拮抗剂)确实通过肝肾代谢,但现代药物安全性已大幅优化。医生会根据患者肝肾功能选择药物(如肾功能不全者避免某些利尿剂),并通过定期检测(如肌酐、尿蛋白)调整方案。


(二)对比风险

未经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硬化(高血压肾病)和肝血管病变,而规范 用药可降低这种风险。例如,ARB类药物(如缬沙坦)甚至能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



高血压防治要点


1、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与遗传、生活方式相关)和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内分泌异常的引发,需针对性治疗)。


2、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综合评估风险(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3、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多数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长期可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等疾病。


4、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 饮食:低盐(<5g/天)、低脂、增加果蔬、全谷物摄入;限盐的全球性证据如日本“减盐运动”使人群平均收缩压下降4mmHg,脑卒中死亡率降低40%。建议使用低钠盐(含钾代钠盐),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警惕高钾风险。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推荐每次30-45分钟。抗阻训练,每周2次,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代谢。


● 减重:BMI控制在18.5-23.9kg/㎡。


● 限酒戒烟:男性酒精≤25g/天,女性≤15g/天。


● 药物治疗:一线药物,ACEI/ARB,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者;CCB,老年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首选;利尿剂,盐敏感型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合并冠心病者。联合用药,单药控制不佳时,优先选择(A+C)或(A+D)方案。


●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降压目标可放宽至<150/90mmHg,警惕体位性低血压;孕妇妊娠高血压密切监测,避免使用ACEI/ARB(致畸风险);H型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补充叶酸(0.8mg/天)可能降低卒中风险。难治性高血压要排查继发因素(如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考虑加用螺内酯或α受体阻滞剂。


● 并发症的早期识别:高血压急症,血压≥180/120mmHg伴急性靶器官损害(如脑出血、急性心衰)。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治疗,避免过快降压导致缺血;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升高,需通过24小时检测确诊。


高血压患者的五大认知陷阱


(一)陷阱1 “血压正常就停药”

真相:降压药的效果是暂时的,停药后血压会反弹,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性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即使血压稳定,也需遵医嘱调整剂量,而非停药。


(二)陷阱2 “西药副作用大,不如吃保健品”

真相:保健品降压效果不明显,且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而降压药的副作用(如干咳、低钾)可通过换药或调整剂量解决。

数据:研究数据表明,规范用药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45%,保健品无此证据。


(三)陷阱3 “长期吃药会产生耐药性”

真相:降压药不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性。若效果变差,可能是病情进展或其他因素(如盐摄入增加、肥胖)。

建议:动态监测血压,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四)陷阱4 “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

真相: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症状(如头晕)与靶器官损害(如心肌肥厚、动脉硬化)并不平行。

关键数据:收缩压每提高10 mmHg,脑梗死风险增加53%。


(五)陷阱5 “吃药就可以不改变生活方式”

真相: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运动)协同效果最佳。仅依赖药物可能需更高剂量,增加副作用风险。

数据:每日盐摄入降至5g以下,可使收缩压下降2-8 mmHg。


科学用药建议


1、启动时机:1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临床疾病,立即用药;无合并症者,可先尝试1-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未达标再用药。


2、定期检测:每3-6月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


3、个体化治疗:合并糖尿病者首选ACEI/ARB,老年患者可选用长效钙拮抗剂。


4、警惕误区:勿因谣言延误治疗,高血压并发症(心衰、肾衰、脑血管意外)的后果远大于药物潜在风险。


总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突出个体化治疗和全程管理。高血压可防可控,核心在于早筛查、早诊断和长期规范治疗。患者应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定期与医生沟通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孙恕,易松.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临床实践[J].心电与循环,2023,42(03):203-20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07): 603-700.


作者:高镜颜 铁力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