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28岁白领突发心梗?高血脂年轻化的几个无声警报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20 10:40:41

深夜的急诊室,28岁的程序员小李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呼吸急促、冷汗淋漓。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医生紧急介入手术开通了堵塞的血管,才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


“他才28岁,不抽烟,只是有点胖,怎么可能心梗?”家属难以置信地反复询问。然而,血脂报告揭开了残酷真相:小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达6.1 mmol/L,是正常上限的两倍多,甘油三酯也严重超标。持续隐匿的高血脂,最终引爆了这场年轻生命的血管危机。



杨静 主治医师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

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2012年7月本科毕业于桂林医学院

于2020年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电子纤维支气管镜

业务专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实冰冷:

心梗与高血脂的年轻化,远超想象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的数据触目惊心:心血管疾病死亡高居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归因于此。更令人忧心的是,发病年龄正不断下探。《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明确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在25至45岁人群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攀升。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甚至发出警示:30岁开始就应密切关注血脂水平,绝非中老年专属。


高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最核心的“推进器”,正是心梗年轻化风暴中的关键角色。它并非是一种迅速发作的疾病,而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过程。


无声侵蚀:

高血脂的伪装与隐秘危害


高血脂之所以危险,首先在于其极强的“隐匿性”。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尤其是“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不会像发烧感冒那样立即带来显著不适。它们如同无形的泥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积在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上。


1、LDL-C:“坏胆固醇”主力军。它从肝脏携带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细胞。但当数量过多时,极易钻入破损的血管内皮,滞留在血管壁内。


2、氧化与吞噬:滞留的LDL-C被氧化修饰。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赶来试图清除这些“异物”,却因吞噬过多而转变为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


3、斑块形成: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核心,平滑肌细胞增生覆盖其上,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如同血管内壁的“定时炸弹”,其表面覆盖的纤维帽可能破裂。


4、血栓与堵塞:一旦斑块破裂,内容物暴露,会立即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若完全堵塞冠状动脉,便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若发生在脑血管,则导致脑卒中。


这些过程在体内悄然进行,早期几乎不留痕迹。当血管堵塞达到严重程度,或斑块突然破裂引发事件时,才骤然爆发。年轻人身体代偿能力强,血管狭窄程度相对较轻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或更易被忽视,使得危险更具隐蔽性。


警报不“响”:

年轻人易忽略的早期信号


高血脂虽然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毫无蛛丝马迹。以下几个信号,常被年轻群体误认为是“压力大”或“亚健康”而忽视,实则是身体拉响的无声警报:


1、持续疲惫与精力不济:血液粘稠度增高,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肌肉、大脑等重要器官供氧相对不足。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仍感倦怠乏力、提不起精神,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这种疲惫感与高强度工作后的累不同,是难以通过休息完全缓解的持续性状态。


2、头晕与头昏脑胀感:脑部血管若因血脂沉积影响血流,可能导致间歇性供血不足,产生非旋转性的头晕、头部昏沉感、思维不清(“脑子转不动”的感觉),尤其在久坐后突然起身时可能更明显。


3、难以解释的肢体麻木或发凉:四肢(尤其下肢)远端血管相对细小,血脂异常可能导致早期循环不畅。表现为手脚末端(手指、脚趾)容易发凉、发麻,或在特定姿势下(如盘腿坐)更容易麻木,且恢复较慢。


4、眼睑黄色瘤:这是相对特异但易被忽视的体征。在上下眼睑内侧靠近鼻梁处皮肤,可能出现扁平、略隆起、边界清晰的黄色或橙黄色斑块或结节。这是由于富含胆固醇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在皮肤局部沉积形成。虽然不影响视力,却是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家族性)的一个直观皮肤信号。


5、角膜老年环(年轻人群出现时需警惕):黑眼球(角膜)边缘出现一圈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环状混浊(通常在40岁以下人群出现才具有警示意义),这反映了角膜缘脂质的沉积,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


高危人群:

现代生活方式埋下的隐患


哪些年轻人正行走在高血脂与心血管风险的悬崖边缘?以下特征勾勒出高危画像:


1、“过劳型”饮食依赖者:长期依赖高油、高糖、高盐的外卖(炸鸡、麻辣烫、盖浇饭)、快餐、奶茶、甜点零食。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烘焙食品)是升高LDL-C的元凶,过量糖分则转化为甘油三酯。



2、“静态型”生存者:久坐不动是常态——通勤开车/坐车,办公室一坐8小时以上,回家“瘫”沙发。规律运动严重不足(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运动能提升HDL-C(“好”胆固醇),帮助代谢多余血脂。


3、“隐形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者:BMI可能正常甚至偏瘦,但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内脏脂肪(包裹在腹腔器官周围)代谢异常活跃,更易释放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直接导致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HDL-C)。


4、“压力爆表”高压族群:长期工作压力山大、精神紧张、焦虑、睡眠严重不足(长期<6小时或质量差)。慢性应激状态会干扰脂质代谢,升高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


5、“烟雾缭绕”或“二手烟”受害者:无论主动吸烟还是长期被动吸入二手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使LDL-C更容易沉积,同时降低HDL-C。


6、“家族遗传”背景携带者:家族中(尤其直系亲属)有早发心血管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或明确的高脂血症病史。遗传因素在血脂水平中作用显著,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能在青年时期就面临极高风险。


主动出击:

年轻一代的硬核预防方案


面对无声威胁,被动等待体检报告亮红灯是下策。主动干预才是年轻一代守护血管健康的硬核之道:


1、饮食革命:吃出健康血脂


● 狙击“坏脂肪”:严格限制饱和脂肪(肥肉、动物油、黄油、奶油、椰子油、棕榈油)和反式脂肪(人造黄油、起酥油、反复煎炸油、含“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植脂末”的食品)。


● 拥抱“好脂肪”:增加单不饱和脂肪(橄榄油、茶籽油、牛油果、坚果)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沙丁鱼;亚麻籽、奇亚籽、核桃)摄入。


● 膳食纤维是扫帚:大量摄入可溶性膳食纤维,它能像扫帚一样在肠道结合胆汁酸(胆固醇代谢产物)并排出。燕麦、大麦、豆类(黄豆、黑豆)、蔬菜(秋葵、茄子)、水果(苹果、柑橘)、菌菇是优质来源。


● 植物固醇/甾醇助攻: 存在于植物油、坚果、种子、豆类中,其结构与胆固醇相似,能在肠道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部分强化食品(如植物甾醇酯奶)也可选择。


● 严控添加糖:远离含糖饮料(奶茶、可乐)、甜点、糖果。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饭、白面包、面条过量)也会转化为甘油三酯。


2、运动处方:动出活力血管


● 有氧为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操)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跑步、快速骑行、间歇训练)。关键在于规律和坚持。


● 力量加持:每周2-3次全身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俯卧撑、深蹲、哑铃/杠铃、弹力带、器械)。增加肌肉量能提升基础代谢率,改善血脂谱。


● 碎片时间利用:拒绝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通勤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午休散步,站立办公、爬楼梯替代电梯。


3、体重管理:核心在腰围


● 腰围是金标准:定期测量并记录腰围(男性目标<90cm,女性<85cm),比单纯看体重更能反映内脏脂肪和代谢风险。


● 热量平衡是关键:通过饮食调整和增加运动制造适度的热量缺口(每日约300-500千卡),实现缓慢、持续的体重减轻(每周0.5-1kg)。


4、压力与睡眠:不可忽视的代谢调节器


● 高质量睡眠是基石: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固定作息时间,营造黑暗、安静、凉爽的睡眠环境,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 压力管理有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正念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培养兴趣爱好(园艺、音乐)、与亲友倾诉、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避免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解压。


5、定期监测:掌握自身“油表”


● 基础血脂四项:即使年轻且无不适,建议20-40岁人群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危人群(符合前述特征)应遵医嘱提高检测频率(如每年1次)。


● 看懂报告单:了解基本目标值(不同风险人群LDL-C目标不同)。重点关注LDL-C(“坏”胆固醇)和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减去HDL-C,包含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


结语


28岁与82岁之间,差的或许不仅仅是时光刻度。年轻的面庞下,血管的“年龄”可能早已在无声侵蚀中悄然加速折旧。


高血脂的警报并非总以刺耳鸣笛示人,它更常伪装成疲惫、昏沉与麻木,藏匿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放纵里。那些被忽视的深夜外卖、被搁置的运动计划、被遗忘的体检提醒,都在为血管壁上的斑块悄悄添砖加瓦。


血管健康是一场贯穿一生的隐秘战争。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未来数十年的生命质量投票。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2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2.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3): 221-25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119-00038.


作者:杨静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