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35岁还在说“不急”?生育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比你想的快多了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19 19:20:36

“虽然35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宝宝,还没长大呢,生孩子不急。”“男人嘛,年纪大了也能生,不怕。” 当我们感叹自己还年轻时,身体的生育能力可能正在悄悄发出预警。生育这件事,真的和我们的“自我感觉”不太一样。
寿命越来越长,“生殖时钟”却没变慢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北京等八省市人均预期寿命已突破80岁,但女性的黄金生育期集中在20-34岁,几十年未曾改变,多数女性到40岁后生育能力就会明显下滑。这种“寿命延长”与“生殖年龄停滞”的矛盾,其实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现象。

在自然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寿命与生殖期基本同步,能繁衍后代的时候生命也处于旺盛阶段,一旦失去生育能力生命也临近终点。人类进化的几十万年里,直到几百年前,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那时生育期与寿命刚好匹配。但随着医疗、生活条件改善,人类寿命大幅延长,生殖系统的“生物钟”却没跟上。女性的卵子从胚胎期就已存在,35岁后会进入快速衰老阶段;男性的精子虽持续产生,却也逃不过年龄带来的质量下滑。

可现实是,很多人被“我还年轻”的错觉包裹。35岁的女性觉得“还没长大”,38岁的男性觉得“生孩子还早”,却没意识到:生殖细胞的衰老从不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就像段涛教授所说:“不同年龄段该做不同的事,别推太久,否则生育能力可能跟不上你的期待。”
男性生育:别信 “八十八还能结瓜”的老话

俗话说“男人八十八还结瓜”,让人觉得,男性的生育能力几乎不受年龄限制。但现实是,这不过是对个案的夸张描述。

从男女的生理特点来看,女性一个月经周期只排1颗卵子,男性一次射精却能释放上亿精子,这种数量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男性生育“资本雄厚”。但现代社会,男性的生殖能力正在“打折扣“:每隔 5-10年,全球男性的精子数量和活力就会下降一个台阶。工作压力大、熬夜、久坐、环境污染…… 这些现代生活方式,都使得男性生殖能力进一步下降。
更关键的是,男性生育能力的下降关系到“生得好不好”。研究发现,随着男性年龄增长,精子中携带的基因突变风险会上升,孩子患精神类疾病、出生缺陷的概率也可能增加。段涛教授特别提醒:“生育从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男性也得警惕年龄带来的影响。”
那些觉得“男人年纪大了也能生”的人,不妨看看身边的例子:40岁以上男性备孕时间明显延长,精子畸形率升高的比例逐年上涨。所谓 “八十八还结瓜”,不过是极个别案例,不能当成普遍规律,何况结的是不是“好瓜“更不能保证。
结语:生育这件事,从来绕不开自然规律。无论是规划生育的夫妻,还是暂时不打算生育的年轻人,了解年龄对生殖能力的影响,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更从容地做选择。毕竟,最好的生育时机,从来不是“等想清楚了”,而是“当你想开始时,身体还能跟上”。

专家介绍



段 涛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学学科带头人、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曾任中华围产学会第九届主任委员

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妇产科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九版)主编

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医院管理工作

重点研究方向为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胎儿医学和产科危急重症的抢救等。在子痫前期的预测与预防,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

[1]Zhu P, Liu W, Zhang X, et, al. Correlated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ifespan in mammals. Nat Commun. 2023 Jan 31;14(1):372.

[2]Levine H, Jørgensen N, Martino-Andrade A,et,al. 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samples collected globally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Hum Reprod Update. 2023 Mar 1;29(2):157-176.

[3]Kaltsas A, Moustakli E, Zikopoulos A,et,al. Impact of Advanced Paternal Age on Fertility and Risks of Genetic Disorders in Offspring. Genes (Basel). 2023 Feb 14;14(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