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夏日亲水季,别让欢乐变悲剧:这些“救命知识”你必须知道|健康素养66条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7-19 18:57:20

夏天一到,气温攀升,水边成了人们消暑的热门去处。可你知道吗?每年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一时的疏忽,永远留在了水中?2025年7月25日,我们将迎来第五个“世界预防溺水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关注溺水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学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第48条所强调的“加强看护和教育,预防儿童溺水,科学救助溺水人员”,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触目惊心:不容小觑的“隐形杀手”
溺水,这个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词,实则时刻潜伏在身边。它是指淹没或浸入液体中致呼吸受阻的过程,其结果可分为死亡、发病和安然无恙。但现实往往残酷——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溺水死亡约 23.6 万例[1];而另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接近40万(编者注:这个数据可能包含非直接溺水死亡数据)[2]。
在我国,溺水同样是一个严峻的问题。《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截至2022年,我国溺水事件中溺水者的获救率仅有11.34%,而溺亡率高达88.66%[3]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声声悲痛的哭泣。
溺水,已成为威胁我们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极大,是1~4岁儿童第四大死因,5~14岁儿童第三大死因[4]。
自2000年以来,全球溺水死亡率虽下降38%,但仍为公共卫生危机,且按此趋势无法实现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4]。2021年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首项预防溺水决议,将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就是为了增强全球人民的安全意识,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5]。如今,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世界预防溺水日,掌握防溺水的健康素养,刻不容缓。
溺水风险藏何处?这些高危因素要警惕
溺水的风险无处不在,了解这些风险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避危险。从年龄来看,幼儿因缺乏评估风险能力和游泳、水上安全技能,溺水风险高,0-4岁儿童人均溺水率最高,在无成人监督时玩水风险更大,如东地中海区域每10万0-4岁儿童溺水死亡达16.8例。0-29岁儿童和青年占溺水死亡人数的57%,西太平洋区域5-14岁儿童溺水死亡率高于其他死因,青少年因冒险行为、对水域风险认知不足等,溺水风险也不容忽视[4]。
性别方面,男性溺水死亡率是女性两倍多。这是因为男性接触水的机会更多,而且他们更爱进行独自游泳、饮酒后游泳、划船等高危行为,这也导致更多男性因非致命性溺水住院[6]。
WHO报告指出,社会因素也让溺水风险呈现不平等。溺水对穷人和边缘化人群影响严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们,日常接触水的模式如用池塘、河流洗澡洗衣服,从露天水井取水等。因取水设施简陋且缺乏防护措施,日常取水时易发生意外,都带来了高溺水风险[7]。
职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商业捕鱼者和靠捕鱼维持生计的人溺水风险高,每年约32000多名渔民死亡。而且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增多,进一步恶化了渔民的工作环境[7]。
气候相关的风险也在加剧溺水事故。热浪使更多人寻求冷水解热,长时间在水中停留,溺水风险增加;气候变化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洪灾死者75%因溺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因早期预警系统和防洪基础设施不发达,洪水溺水风险更高[7,8]。
此外,危险天气或无安全设备的水上旅行会增加溺水风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水面交通监管弱,人们常乘坐拥挤不安全的船舶,且船舶操作人员缺乏正规训练。还有冲突、政治经济不稳、气候变化导致人群流离失所或迁移,他们常通过危险渠道如乘拥挤不安全船舶穿越水域,风险极高[7]。
筑牢防线,防溺水“宝典”请收好
预防溺水,关键在行动。掌握这些防溺水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首先要牢记防溺水“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不准擅自结伴;不准无成人带队;不准到不熟悉水域;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水域;不准擅自下水施救[9]。
还有“八要点”需遵守:选择熟悉、有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在水中嬉闹,避免呛水窒息;学习游泳和急救技能,提升自救和互救能力;不擅自下水施救,学会正确方法;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抽筋;家长时刻看护,这是预防儿童溺水的关键;穿高质量漂浮装备,保障安全;不在水中吃东西,避免呛住引发危险[9]。
同时,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不要在未设置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的水源地游泳;不要在上下学的途中和度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9]。
对于家长来说,“监护”就是最好的保护。预防儿童溺水的首要措施是时刻有效看护,当孩子在水中或者水周围时,家长都应专心看护,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要与孩子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以便在发生危险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和施救。家长还要掌握孩子的动向,做到“四个知道”:知道孩子去哪了、做什么、和谁一起出去、何时回来[10]。
辨别溺水信号,科学施救很关键
及时辨别溺水迹象,能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溺水者往往有以下特征[11]:
1. 嘴没入水无法呼救,需密切观察水中人员状态;2. 眼神呆滞无专注,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3. 手臂前伸无法划水,要关注其肢体动作;4. 头前倾嘴在水面,注意其头部姿势;5. 直立挣扎后下沉,需把握救援时机;6. 发呆无反应需救援,对询问无反应应主动关注;7.小孩戏水时若突然安静无声需高度警醒,因正常戏水通常伴有声响。
当发现有人溺水时,要科学施救。首先要大声呼救,让附近的大人来帮忙,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同伴。如果有多个同伴在一起,要派出一人去寻求大人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
可以寻找身边的漂浮物抛向溺水者,如救生圈、木板等;如果没有漂浮物,也可以在书包里装满矿泉水瓶抛给溺水者。还可以寻找竹竿、树枝等递给落水者,也可以把衣服打成绳结抛给落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11]。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下水救溺水者,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以免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也不能手拉手施救,落水者力量极大,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迅速清除其口、鼻中的污物;解开领口,使其平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再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将溺水者头部歪向一侧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按照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频次循环进行,直到溺水者苏醒或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为止[11]。
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后,如果需要控水,正确方法是:急救者取半跪位,将其腹部放在腿上,背朝上头下垂,用手平压其背部倒水[11]。
溺水时别慌,这些自救方法能救命
如果不幸溺水,保持冷静至关重要,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可能会挽救生命。首先要立即呼救,发现周围有人时,赶紧大声呼喊,争取救援机会。
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增加浮力,防止下沉,保持身体稳定,等待救援或寻找自救机会。
还可以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若在水中抽筋,周围无人时,要深呼吸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解除抽筋。
另外,要尽可能保持头向后仰,面部朝上的仰泳体位,使口鼻露出水面,有节奏、缓慢地一呼一吸。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比水略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比水略重[12]。
结语:珍爱生命,让溺水远离我们
水是生命之源,却也潜藏着致命危险。第五个世界预防溺水日的到来,再次提醒我们,预防溺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大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牢记于心,付诸行动。家长要切实负起看护责任,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学校要加强防溺水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完善安全设施,加强水域监管。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World Drowning Prevention Day [Internet]. New York (NY): United Nations; [cited 2025 Jul 18].

[2] Payne-James J, Byard RW, Corey TS, et al. Simpson's Forensic Medicine. 14th ed. Boca Rat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9.

[3]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 [Internet]. 北京:人民网;2022 Jul 25 [cited 2025 Jul 18].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rowning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ited 2025 Jul 18].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Drowning Prevention Day Guidance for Organizations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cited 2025 Jul 18].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child injury prevention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cited 2025 Jul 18]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drowning prevention 2024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ited 2025 Jul 18].

[8] Sindall R, Mecrow T, Queiroga AC, et al. Drowning risk and climate change: a state-of-the-art review. Inj Prev. 2022 Apr;28(2):185-191.

[9] 光明网. 防溺水“六不四警惕”! [Internet]. 北京: 光明日报; 2025-07-13 [cited 2025 Jul 18].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drowning: an implementation guide [Interne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cited 2025 Jul 18].

[11] Auerbach PS. Medicine for the Outdoor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First Aid and Medical Emergencies. 5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r; 2020.

[1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ng drowning: an implementation guid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cited 2025 Jul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