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女性25岁后要重视生育力!不止关乎“能怀孕”更是健康的“信号灯”

来源:CHTV百姓健康频道2025-07-16 18:39:14


生殖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生命工程",它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关乎家庭幸福、民族未来以及社会和谐。然而,不少女性对生育力的认知仍存在诸多偏差。事实上,生育力关乎的远不止"能否怀孕",更与女性整体健康息息相关。本文将帮助大家厘清常见生殖健康误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常见生殖健康误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生殖中心主任孙贇表示,公众对生育力仍存在一些误区,通常包括五类。


误区一:久备不孕是正常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规定:规律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1年未孕即可诊断为不孕症;而35岁以上女性、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手术史等高危人群,这一期限需缩短至半年。但临床中,有夫妻备孕7年才就诊,只因误以为 "晚几年怀孕很正常",最终错失最佳生育时机。


误区二:常规体检正常就是生育力没问题


常规体检与生殖健康专项检查截然不同:前者侧重全身基础健康,后者需针对性检测卵巢储备功能、输卵管通畅度及男方精液质量等。数据显示,30%体检结果正常的女性,可能已存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问题,这正是常规体检难以覆盖的生殖健康隐患。



误区三:无生育计划无需关注月经异常


月经是卵巢功能的"晴雨表",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闭经,往往提示卵巢功能异常。即使暂无生育计划,长期闭经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若卵巢早衰患者忽视月经异常,还可能面临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威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育后若持续闭经,同样需及时干预,这印证了月经管理对女性健康的重要性。


误区四:年龄大了靠辅助生殖技术就行


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与年龄紧密挂钩30岁前可达70%以上,35岁后降至35%,40 岁仅10%-15%,43岁更是低至5%。年龄增长对生育力的影响,并非技术能完全弥补,盲目依赖只会延误时机。


误区五:夫妻健康就不会生遗传病宝宝


每个人都可能携带隐性致病基因,若夫妻双方携带同一隐性致病基因,子女有25% 的概率患病,如先天性耳聋、脊肌萎缩综合症。此外,高龄父母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5岁~28岁是关注生育力的起点



到底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生育力?孙贇建议,女性在25~28岁就要关注自身的生育力。这并非要求女性在此时计划怀孕,而是要建立对自身生育力的健康认知——就像关注血压、血糖一样,将其纳入日常健康管理的范畴。


女性的年龄与生育力密切相关。30岁后女性生育力开始下降,35岁是明显拐点,40岁后则呈"悬崖式"下滑。伴随年龄增长的,不仅是受孕难度增加,流产风险也会飙升。小于30岁的女性,流产的发生率一般小于千分之一。35岁以后,流产发生率翻倍增加,可以达到20%~25%,40岁以上超过40%,45岁时接近80%。


随着年龄的增加还会出现“生不好”的问题,也就是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有一万多种,其发生概率均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关注生育力的核心,是让女性在了解自身身体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更从容的人生选择——无论是计划生育还是暂时不生,都能基于对自身状况的认知,而非被年龄和未知裹挟。


关注生育力,关乎的不只是“能怀孕”


关注生育力本质上是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卵巢功能不仅影响生育,更与女性的内分泌平衡、骨骼健康、心血管功能等息息相关。


例如,卵巢早衰患者即便已完成生育,仍需关注月经情况,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质疏松和心血管老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若长期闭经,子宫内膜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作用下,癌变风险会显著增加。这些都说明,生育力的背后,是女性身体机能的整体状态。


即使没有生育计划,关注生育力也能帮助女性及时发现健康隐患:通过记录月经周期,能早期察觉卵巢功能异常;通过生殖健康检查,可提前干预可能影响健康的问题。这种关注,最终指向的是更主动、更科学的健康管理。




专家介绍

图片



孙 贇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生殖中心主任

上海工匠、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Aspire Research Committee委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DUta4egqdL-XrE5f9BBaMw
2.https://www.163.com/v/video/VT1804M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