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整合理念下沉基层:五位权威专家共话CACA指南赋能基层诊疗新路径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4-25 19:25:55

当癌症防控的 “第一道防线” 筑牢在县域,基层如何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屏障?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分别为482.47万例和257.42万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超过1万人被确诊癌症,超过7000名患者死于癌症。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肿瘤早筛、规范诊疗和长期管理中承担着关键角色。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基层肿瘤诊疗难题,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特别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4月25日中国抗癌协会专场直播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颢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吕文平教授五位权威专家,围绕“CACA指南赋能基层规范诊疗”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基层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沿思路与实践路径。
武爱文教授指出,胃肠肿瘤患者初诊多集中于基层医院,但诊断初期常面临双重挑战:一是病理结果未明确时的处置策略,二是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他强调,基层医生在胃镜或肠镜发现占位后,需优先完成 CT、血液学等基础分期检查,避免因病理活检阴性过早排除肿瘤可能。“有时活检取材浅或病理科经验限制,会导致漏诊,必要时需重复检查。” 同时应避免过度医疗,如非必要不优先开具 PET-CT 或基因检测等昂贵项目。
针对基层医疗资源差异,武爱文教授特别提到 AI 技术的辅助价值。例如,基层医院可以使用通用型 AI 工具(如豆包、DeepSeek等),输入患者资料后,AI可生成标准化诊疗建议,帮助基层医生与患者沟通。武教授指出,由于很多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常识了解不足,基层医生常面对患者因误解而坚持进行非必要手术的情况。AI可协助提升医患沟通效率,从而减少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因“人情压力”导致的盲目决策。武教授建议,基层医院可建立“规范检查—多渠道咨询—精准评估”流程,对复杂病例及时寻求上级医院或AI支持,避免错失治疗先机。
陈颢:从“单兵作战”到“多方协作”,激活基层诊疗活力
针对基层医院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缺失、疑难病例诊断能力不足、治疗方案精准性受限的问题,陈颢教授分享了“走出去+请进来+线上联动”的三维协作模式。通过 “CACA 指南下基层” 义诊活动,三甲医院专家深入县域开展诊疗示范,如在四川绵阳等地,单次义诊即可覆盖超 200 名肿瘤患者,直接提升基层医生临床见识。同时,基层医院选派骨干到顶级中心进修,“学成后带回一线治疗经验,能快速提升本地诊疗水平”。
线上协作方面,全国性 MDT 云平台成为基层医院的重要支持。陈颢教授介绍,基层可随时将疑难病例提交至平台,由多学科专家团队提供会诊意见,覆盖影像、病理、外科等多个领域。陈教授表示,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和学科壁垒,让基层医生在处置复杂病例时能快速获取专业支持,避免单打独斗。”他强调,协作的核心是技术赋能,而非虹吸患者,基层医院可在上级指导下完成术后康复、靶向治疗等适宜阶段的管理,实现分级诊疗的有序衔接。
王丹波教授强调,肿瘤治疗不是“一刀切”,基层医院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基层肿瘤诊疗的核心是“知所长、明所短”。王教授以妇科肿瘤为例,早期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可在规范培训的基层医院完成治疗,而晚期卵巢癌等复杂病例需转诊至上级中心。她表示:“基层医院若对早期病例过度治疗,或对复杂病例盲目留治,都会影响患者预后。”
针对基层设备与人才短板,王丹波教授肯定了AI辅助诊断的价值。她指出,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层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可有效弥补基层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助力早期肿瘤信号的捕捉与识别。她同时强调“精准分诊”的重要性,建议基层医生应掌握肿瘤预警信号,如持续腹痛、不明原因消瘦等,及时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避免因设备限制延误诊断。
赵军教授聚焦基层影像诊断规范化问题,指出肺癌筛查中“薄层CT扫描”的重要性。赵教授表示,1-2毫米层厚扫描是精准判断肺结节性质的基础,部分基层医院使用5毫米层厚扫描,易导致磨玻璃结节漏诊。他建议基层医院优化影像检查流程,并通过云胶片系统实现影像数据云端存储与远程调阅。例如,三甲专家可实时查看基层医疗机构上传的影像,结合AI标记的可疑结节,快速给出会诊意见,减少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重复检查。
在诊断思维层面,赵军强调多学科协作意识。他指出,基层医生发现肺部结节时,需结合患者病史、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判断,避免仅凭单一影像结果确诊。对疑似转移灶,如肾上腺结节,应及时邀请相关专科专家会诊,避免误判分期。
吕文平:从“治已病”到“管全程”,重构肿瘤诊疗链条
吕文平教授以肝癌和胆囊癌为例,阐释了“整合理念”的实践路径。他指出,肝癌治疗需整合外科切除、介入治疗、靶向免疫等手段,而胆囊癌的“意外发现率”高达1.6%,基层医生需对胆囊息肉、胆胰管合流异常等高危人群加强筛查。吕教授指出,胆囊癌早期筛查需关注超声发现的胆囊壁局部增厚、胆囊息肉(>1 厘米)等异常征象,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通过多学科协作或及时转诊避免漏诊,提升早期诊断率。
康复管理方面,吕文平教授建议整合多学科资源。他指出,心理疏导、中医理疗、营养支持等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基层医院可探索建立跨学科康复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支持。吕主任强调,胆囊癌的早期筛查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对胆囊息肉、胆胰管合流异常等高危人群,基层可通过超声初筛结合 AI 辅助诊断,提高早期病变发现率,避免‘意外胆囊癌’的被动局面。
五位专家围绕“破壁垒、建标准、强能力、优管理”四大维度,勾勒出肿瘤整合理念在基层落地的清晰图景。从武爱文的“AI拉平诊疗差距”到陈颢的“MDT云端协作”,从王丹波的“分级诊疗定位”到赵军的“影像规范革新”,再到吕文平的“全周期数字管理”,共识清晰可见:基层肿瘤防治的突破,需以CACA指南为“纲”,以技术整合为“器”,以人才培养为“本”,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闭环。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部长指出,建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是响应国家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要求,通过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联动,开展肿瘤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患者体验,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随着AI、5G等新技术与医疗深度融合,随着“千县工程”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肿瘤防治的“最后一公里”将被逐步打通,更多基层患者将从“精准诊疗”中获益,拥抱更有质量的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