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融合、创新、赋能,助力肿瘤防治共同体建设——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场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4-24 19:37:51

随着我国肿瘤发病率的持续上升,肿瘤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及构建全周期管理的防癌抗癌新生态,成为当前肿瘤防治工作的关键。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系列论坛。4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场重磅上线,本次论坛邀请石远凯、田艳涛、袁芃、刘雨桃、王黎明五位权威专家齐聚,围绕 “全链条技术转化与区域标准化诊疗网络建设”主题,从多学科协作、创新技术应用、基层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01
多学科协作:提升肿瘤诊疗精准化与个体化水平


在肿瘤诊疗环节,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成为提升诊疗效果的核心策略。石远凯教授指出,MDT通过整合不同科室的专家资源,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淋巴瘤MDT为例,每周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疑难复杂病例,实现更全面的病理诊断解读、更精准的影像疗效评估以及治疗规范与学术前沿的充分交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转诊效率,还优化了治疗流程,提升了诊疗决策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介绍








石远凯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第一届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八届 理事长

雄安新区医学会第一届 会长

雄安新区癌症中心 主任



田艳涛教授介绍,微创技术已成为胃癌外科治疗的主流,早期胃癌通过内镜手术(如黏膜剥离术或切除术)即可达到治愈效果,治愈率高达95%以上。对于进展期胃癌,微创手术与围手术期治疗相辅相成,形成综合治疗策略。偏早期患者可直接进行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而分期较晚的患者则先接受新辅助化疗,通过化疗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淋巴结转移,再进行微创手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MDT在患者治疗全程中密切协作,包括影像诊断科、外科、病理科、化疗科等,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介绍








田艳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 部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学术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科普专家

第九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 常务理事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业委员会 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代谢与治疗专委会(学组)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刘雨桃教授进一步强调,在肺癌诊疗中,规范化与个体化相结合至关重要。尽管有完善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但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如病理类型、基因型、年龄、身体功能状态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治疗决策,即使是病情相近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治疗方案也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可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药物,剂量强度和给药方式也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是提升疗效的关键。



介绍








刘雨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病区主任

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与健康传播全国协作组 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肺癌康复基金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癌症院后管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王黎明教授从全周期管理的角度指出,过去肿瘤治疗存在“铁路工人各管一段”的问题,导致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缺乏有效衔接。如今,通过全程管理理念,医生需要在患者治疗的每个阶段持续追踪,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王黎明教授以晚期肝癌治疗为例,指出通过优化药物副作用管理,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显著延长。全程管理不仅关注患者在医院的治疗过程,还包括出院后的康复指导,避免患者因错误的康复观念导致病情恶化。



介绍









王黎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多学科治疗专委会  委员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医药发展与健康促进分会  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脏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道肿瘤多学科(MDT)分会  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中青年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02
技术融合创新:推动肿瘤治疗突破与风险可控


在技术融合创新方面,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抗体耦联药物(ADC)等疗法及其整合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袁芃教授指出,在乳腺癌治疗中,技术融合推动了精准治疗的发展。通过靶向治疗与放疗的联合应用,尤其是针对脑转移患者,能够突破血脑屏障并提高疗效。免疫治疗与放疗的结合,通过释放肿瘤新抗原,增强了治疗效果。同时,精准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动态监测技术(如ctDNA和MRD检测),能够更早预测肿瘤复发。多模态整合平台的建立,结合影像、基因组学和病理学数据,为临床提供了更全面的肿瘤特征信息。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进一步助力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实现疾病的可控和治愈。



介绍








袁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与交流分会 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理事长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负责人
第五届“人民名医”
全国三八红旗手



教授指出,在肿瘤治疗中,耐药问题一直是制约疗效提高的关键瓶颈。以淋巴瘤为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标准一线治疗后,仍有30%到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性病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抗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等。其中,CAR-T细胞疗法的完全缓解率可达60%以上,双特异性抗体的疗效与CAR-T细胞疗法相当。这些创新疗法为突破癌症耐药瓶颈带来了希望。在肺癌治疗中,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迭代,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的新型联合用药方案正在积极探索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治疗选择。


刘雨桃教授介绍,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发展迅速,不仅单药治疗效果显著,还通过与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联合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她指出,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此外,ADC药物通过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黎明教授从肝胆外科的角度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通过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综合手段,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他以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为例,指出通过综合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延长12~16个月。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疗的局限,充分发挥了各种治疗方式的优势。


03
基层能力提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其诊疗能力直接影响县域患者的救治质量。王黎明教授指出,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在医疗水平上存在差距。为此,国家癌症中心通过技术培训、远程协作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例如,开设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超声引导下消融等培训班,面向基层医院医生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水平。通过这些培训,许多早期和中期偏早的肿瘤患者已经能够在本地获得高质量的治疗,无需再长途奔波到大城市就医。


田艳涛教授也强调了基层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层面提出将肿瘤常规治疗留在县域医院完成,这需要国家癌症中心等头部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推广肿瘤多学科协作理念。通过上下联动,提升县域医院的肿瘤综合治疗能力,不仅需要培训外科医生,还需要提升病理医生、影像诊断医生、内镜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综合水平。


袁芃教授从乳腺癌治疗的角度指出,提升基层医院同质化水平是减少城乡医疗差距的关键。通过建立标准化框架、质量控制以及远程多学科诊疗等手段,可以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使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基层医院可以与上级医院实时联动,共享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等资源,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


04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创新模式


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专家们提出了多种创新模式,旨在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推动肿瘤防治的同质化发展。


教授指出,为推动肿瘤内科技术转化,需培养既懂临床又熟悉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多学科协作与平台建设,促进临床问题向科研命题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构建良性循环的技术转化生态体系。芃教授强调,要通过建立标准化框架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基层医生能力,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基层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学以致用。王黎明教授提出,针对基层医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维度培训,包括基础知识、技术讲解和治疗理念进修,并通过非盈利方式推广教材和培训资源,助力基层医生技术水平提升。这些创新模式有助于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推动肿瘤防治事业全面发展。


05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助力肿瘤防治


访谈最后,专家们对未来肿瘤防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石远凯教授指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可以提升早筛、诊断、治疗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同时,通过资源整合,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统一诊疗规范,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缩小区域间的诊疗差距。


袁芃教授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提升我国在国际肿瘤防治领域的影响力。我国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这些成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落地应用。


田艳涛教授展望了微创外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他指出,AI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影像学技术,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AI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提前预测肿瘤的复发风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6
结语


本次特别节目通过专家们的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展示了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方向。通过多学科协作、创新技术应用、基层能力提升以及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望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精准、同质化的肿瘤防治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