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中国公益行动 >新闻详情

强化区域联防,领跑精准防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共探创新之路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4-22 19:04:22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攀升,肿瘤防治已成为守护大众健康的关键议题。精准医疗、多学科协作(MDT)、液体活检等前沿技术与理念的涌现,然而,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落地基层,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实现肿瘤的早诊早治,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挑战,也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系列论坛,旨在提升基层肿瘤专科诊疗能力,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4月2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场重磅上线,本次论坛邀请李升平、王树森、史艳侠、张耀军、黄岩五位权威专家齐聚,围绕 “强化‘区域联防’标签,精准防治与尖端技术领跑者”主题,系统性输出复杂肿瘤治疗的中国经验,助力基层医生突破技术壁垒。

01

肿瘤诊疗新技术:精准突破传统瓶颈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质子治疗、纳米刀消融、免疫联合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王树森教授指出,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显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整体治愈率。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质子放疗技术,在乳腺癌等肿瘤的精准放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质子放疗能够精准覆盖肿瘤靶区,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实现个体化的剂量分布,更好地适应复杂解剖结构变化,提高放疗的精准性。此外,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专家
介绍


王树森 教授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副主委委员



黄岩教授分享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肺癌、鼻咽癌等肿瘤中的应用进展。对于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在辅助治疗和维持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对于 EGFR 突变阳性的Ⅲ期肺癌患者,放疗结束后使用靶向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可延长疾病稳定时间,转化为更长的生存时间。免疫治疗也在肺癌和鼻咽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非小细胞肺癌还是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维持治疗都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马俊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使用免疫治疗维持,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专家
介绍


黄岩 教授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李升平教授指出,胰腺癌和胆管癌的诊治面临的诸多难题。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这些肿瘤往往难以在早期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率低,不足20%,且手术难度极大,涉及多脏器切除和重建,术后并发症风险高。此外,化疗和放疗对这些肿瘤的效果不佳,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有效药物有限,导致整体治疗效果欠佳,五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未来需要在早期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不断创新,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专家
介绍


李升平 教授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胰腺癌单病种 首席专家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胰腺病学会 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02

早诊早治:液体活检助力肿瘤筛查与监测

早期发现是战胜癌症的关键,液体活检技术作为近年来肿瘤诊断领域的重要突破,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张耀军教授介绍,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 DNA(ctDNA)或甲基化 DNA,可在肿瘤早期发现阶段提供重要线索。例如,在肝癌领域,ctDNA 检测技术已被应用于早期筛查和疗效监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范家院士团队开发的基因诊断试剂盒,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此外,ctDNA 检测还可用于监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变化,提前预警肿瘤复发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专家
介绍


张耀军 教授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 行政副主任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免疫治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肝病学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二批)



史艳侠教授则从乳腺癌角度阐述了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或 ctDNA 中的特定突变,可帮助实现早筛早诊。液体活检还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分析耐药机制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例如,通过检测 ctDNA 中的 BRCA 基因突变,可指导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强化治疗和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疗选择。此外,液体活检技术还可应用于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
专家
介绍


史艳侠 教授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 青年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少见病及原发灶不明肿瘤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青委会 常务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肿瘤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 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CMUP专委会 主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遗传分会 主委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分会 副主任委员



黄岩教授指出,肺癌和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是患者和家属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肺癌领域,早期发现主要依赖于体检筛查,如早期发现肺结节并及时手术。术后监测方面,ctDNA 检测技术可用于监测肿瘤细胞的脱落情况,帮助早期发现复发迹象。然而,这些新技术仍处于临床科研阶段,其成熟性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距离成为临床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对于鼻咽癌患者,尤其是南方高发地区,早期筛查和诊断已较为成熟。通过抽血检测 EB 病毒等指标,可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放疗后的鼻咽癌患者,持续监测 EB 病毒水平有助于发现复发风险,及时进行干预。


03

区域协作:推动临床试验与规范化诊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区域协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王树森教授强调,临床研究是推动肿瘤诊疗水平进步的重要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20世纪 80 年代起便参与了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牵头开展了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有机会参与临床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医学进步,还能提升基层医院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区域协作网络的建立也为临床研究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标准化的入组标准、数据采集和随访流程,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同质化医疗。

史艳侠教授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区域协作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多中心协作网络,实现了临床研究的标准化管理和数据共享。在临床研究设计方面,通过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并根据中期结果动态调整方案。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通过远程随访和患者自报告结局移动端 APP 等方式优化患者参与体验,提高患者知情同意率和参与度。通过区域协作,在乳腺癌和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平台发表。


04

基层赋能:提升基层肿瘤诊疗水平

基层是肿瘤防治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将前沿技术落地生根,提升基层医院的肿瘤诊疗能力,是当前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张耀军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技术下沉和基层赋能。例如,定期开展学习班,邀请基层医院的肿瘤专业人员前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参观手术、查房等实际操作;提供进修学习机会,让基层医生深入参与中心的临床工作;通过网络会议与基层医院进行点对点交流,分享临床经验和新技术应用;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将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方案推广到基层医院。通过这些举措,中心致力于提高基层医院的肝癌、肺癌等肿瘤诊疗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同质化。
黄岩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鼻咽癌的MDT和联防联控方面开展较早。以鼻咽癌为例,在高发地区开展早期筛查,通过检测EB病毒等指标,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根治。在治疗方面,MDT模式已开展多年,尤其是肺癌的MDT,是国内最早开展的之一。通过胸科、放疗科、内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为疑难病症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开展了云端会诊和医联体合作,使患者在基层医院也能获得与中心同质化的治疗。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临床研究型医院,为患者提供了参与临床研究的机会,从初诊到多次治疗失败后的患者,都能获得新的治疗选择,延长生存期。

李升平教授则从胰腺癌和胆管癌的角度强调了基层赋能的重要性。胰腺癌和胆管癌由于解剖位置深、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等原因,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基层医院在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和指导,可提高基层医生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此外,还通过远程会诊、对口帮扶等方式,帮助基层医院提升手术和放化疗水平,推动肿瘤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同质化。


05

医学科普: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桥梁

医学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王树森教授指出,通过科普可以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预防疾病,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早诊率,帮助患者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史艳侠教授也强调,科普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疾病,避免误诊和延迟诊断,同时也能为正在治疗的患者提供指导,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弯路和并发症。张耀军教授认为,科普对于医生、患者和社会都有益处,不仅可以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还能减少因虚假宣传导致的上当受骗现象,降低社会医疗负担。黄岩教授还从患者心理角度出发,指出科普对于肿瘤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社会回归也具有重要作用。


06

结语

肿瘤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本次节目中,五位专家从技术创新、早诊早治、区域协作、基层赋能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中心在肿瘤防治领域的深耕与突破。这些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不仅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