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医生:十四年坚持,让“脊梁”挺立在生命高地
来源:CHTV百姓健康2025-04-11 20:01:00
在青藏高原的辽阔土地上,有一群白衣行者跨越海拔4000米的雪山与草原,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牧民家门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正是这支队伍的领航者。

▼
从义诊到技术扎根
自2011年创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以来,刘海鹰带领团队持续深耕乡村振兴医疗帮扶。2023年9月,他率40余名医疗队员奔赴甘肃临夏,两天内为19所中小学的27000名学生完成脊柱侧弯筛查,初筛异常率2.57%,帮助近700名儿童避免了脊柱畸形导致的终身残疾风险.
2024年7月,基金会再度集结北京、西安等地12家医院的专家,在青海玉树六县一市展开大规模义诊。在玉树州曲麻莱县人民医院,刘海鹰与当地医生共同操作新捐赠的三维便携式超声脊柱侧弯评估系统。这套设备能快速生成脊柱三维图像,帮助基层医生精准判断侧弯角度。与此同时,医疗队在各县医院开展教学查房、科普讲座,仅2024年玉树活动就为602名脊柱疾病患者提供义诊,其中重症患者将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北京。
这些数字背后,是刘海鹰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不再因医疗资源匮乏而延误治疗!
▼
从“治病”到“防病”,筑牢健康防线
在玉树州海拔4300米的曲麻莱县,刘海鹰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操作三维便携式超声脊柱侧弯评估系统——这项由爱心企业捐赠的技术,让高原牧区首次实现脊柱疾病精准筛查。与此同时,团队在临夏州推动“筛查-复诊-救助”闭环:初筛异常的700余名学生经专家复诊,重症患者通过基金会绿色通道直送北京手术。
刘海鹰常说:救一个患者,就是帮一个家庭挺起脊梁。”临夏州广河县青年马玉龙正是这项医疗公益的见证者之一。2020年,患有重度胸椎后凸畸形的他在基金会资助下完成手术,从无法站立到恢复劳动能力。2023年刘海鹰团队再赴临夏时,马玉龙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用流利的普通话和藏语帮助医患沟通。
▼
多方联动,织就乡村健康网
刘海鹰深知,单靠义诊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指导下,“连心工程-支起乡村振兴顶梁柱”项目建立起跨层级协作机制。玉树州政府将脊柱健康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统筹卫健、教育、医保等部门协同推进:州卫健委负责组织六县一市义诊,覆盖602名脊柱疾病患者;州教育局协调中小学配合筛查,建立学生脊柱健康档。
为进一步促进医疗资源整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安红会医院等12家医院专家组成联合医疗队,通过“筛查-手术-康复”全流程帮扶,助力玉树州实现“青少年脊柱侧弯新增重症动态清零”目标。此外,社会各界也深度参与构建可持续健康网络,捐赠三维便携式超声脊柱侧弯评估系统、手术内窥镜系统等先进设备,让健康惠及更多患者。
▼
高原之上,精神的海拔
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与自然的较量,但刘海鹰团队用信念跨越了生命的极限。他们深知,比高原反应更难克服的,是基层医疗体系长期存在的技术断层与观念壁垒。为此,刘海鹰将"授人以渔"的理念融入行动:在玉树州人民医院,他建立长期驻点培训机制,通过影像诊断、手术模拟等标准化课程培养基层骨科医生;在临夏州,他构建多级医疗协作网络,由基金会专家对县乡医生开展结对指导。
这种精神海拔的攀登,让医疗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刘海鹰创新性地将5G远程会诊平台引入高原牧区,使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实时触达基层手术室。他更倡导"医疗科普进帐篷",将复杂的脊柱健康知识转化为牧民听得懂的藏语口诀,让预防理念在草原扎根。2023年至今,团队已培养出23名能独立完成基础脊柱手术的当地医生,建立起辐射青甘川藏四省区的基层医疗协作网。
当问及坚持的动力,刘海鹰总说,医生的价值不在诊室面积,而在救治半径。这位高原上的白衣行者,用十四年光阴丈量出医者仁心的新高度——正如经幡在风雪中始终飘扬,这份跨越海拔的医者初心,正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时代的"健康长城"。